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關鍵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及其誘發的全身性關節和組織損傷,而MSC具有抑制自身免疫和炎癥反應,參與和促進損傷修復,改善血液循環等功能。從理論上講,MSC的生物學特性及治療作用正好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臨床治療的原則和需要,因此MSC可能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相對理想措施。且其療效機制和臨床治療研究也有了良好的進展,并在臨床上顯示出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對一些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可能是一種新的選擇。MSC的來源廣泛,可從骨髓、脂肪和臍帶等組織中獲得,而且不同來源的MSC均具有相似的體內生物學效應。相比較而言,臍帶來源的MSC具有材料來源方便,數量豐富,細胞活性高,臨床應用可行性強等特點,這里以臍帶MSC為代表簡述臨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相關技術。
臍帶MSC治療的咨詢與評估
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相似性,但臨床表現和主要病理變化有鮮明的特點,臨床診斷相對容易,但治療有一定困難。類風濕關節炎主要表現為自身免疫反應及其誘導的關節損傷,但也是一種累積全身多個組織器官的系統性疾病,盡早控制自身免疫反應具有特別重要性,一旦出現嚴重的關節病變,及時消除免疫損傷因素和控制損傷發展具有重要性,已經致殘的病變僅依賴MSC治療難以恢復,需要其他輔助治療。因此,及早進行臍帶MSC治療至關重要。
主要咨詢內容包括:
(1)基本信息: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聯系人的聯系地址、聯系方式等,以便隨時主動向患者通報檢查、診斷和治療信息,還要了解疾病的變化情況,及時向患者提供咨詢服務等。還要對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等作一定了解,從中獲得一些與疾病發生發展和治療相關的信息,為MSC治療的可行性分析提供盡可能多的基礎資料。了解和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資料是為聯系和溝通服務,同時也可能為分析疾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提供依據。了解基本信息資料的方法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類似。
(2)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史:與類風濕關節炎相關的細菌病毒等病原生物感染及治療情況,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可能與病原生物抗原成分模擬或交叉自身抗原誘發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了解病原生物感染史對疾病診斷有一定幫助;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化學物質、野生動植物及過敏原接觸情況,為疾病診斷和臍帶MSC治療提供參考;相關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發癥、其他關節損傷性疾病及過敏性疾病發生史;家族發病及遺傳易感情況。
(3)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史: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時間及過程;免疫抑制藥、抗類風濕關節炎及其他藥物治療情況及對藥物的敏感性、耐藥情況;藥物治療后的發展與轉歸情況,包括治愈、好轉、惡化、復發等;治療過程中相關檢查指標的變化情況;其他輔助治療方法及療效;并發癥及其治療情況;輸血治療史及其他細胞治療情況。
(4)類風濕關節炎的并發癥:并發癥是決定是否實施臍帶MSC治療的關鍵因素。特別要重點了解不適于進行臍帶MSC治療的并發癥。比如急性感染并發癥及其治療情況,慢性感染性疾病及潛伏、活動情況;心、肺、腎、腦等重要器官疾病發生及現狀;血液系統并發癥及治療進展情況;其他家族遺傳性疾病診斷及發病情況;腫瘤并發癥的發生與治療情況。
(5)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包括:前期癥狀: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發熱全身酸痛和手足麻木刺痛等;關節癥狀:疼痛僵硬,腫大及受累關節及變化;淋巴結及脾大脈搏、貧血等;病變關節變形情況;關節活動分級;胸膜、血管及其他并發癥的癥狀等。
(6)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診斷依據:根據前期診斷依據補充進行影像學檢查關節變化和實驗室檢查,以便合理制定治療方案和評估治療效果。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自身利益特點,根據發病情況、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容易作出判斷,但在咨詢過程中,要了解其診斷依據是否充分,正確判斷疾病的進展程度和分級。
(7)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行性評估:首先是治療的安全性,需要合理評估疾病狀態并發癥及相關因素與該治療的關系及考慮個體因素對MSC的影響;其次才是評估MSC治療的可行性和療效。關于MSC的細胞質量控制可參照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自身免疫性肝病部分進行,除按輸血要求排除重要病原生物污染外,還應盡可能排除其他病原生物污染的可能及遺傳變異、實驗室操作對細胞的影響。
(8)臍帶MSC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技術評估:對于適于進行該治療的患者,應事實求是地向患者介紹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特點,詳細介紹臍帶MSC治療的基本原理、治療過程、主要的方法步驟和可能出現的風險,讓患者詳細了解臍帶MSC治療的性質、作用及機制,切不可夸大其作用和療效,讓患者對該治療的期望值過高。,讓患者在充分了解該治療的原理、方法、療效和風險的基礎上,綜合分析進行該治療的優缺點并決策是否自愿進行該治療并提出治療申請,不得主動誘導患者進行治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