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尿床了!”尿床會不會好?要不要治療?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但多數家長抱著“小朋友尿床很正常,長大就會好了”的錯誤想法。為扭轉大眾對于尿床的不當觀念,呼吁所有家長應重視準學齡兒童(6至7歲)尿床的問題。尿床可能影響孩子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因此,若超過六歲的孩子仍持續每月兩次在夜間尿床,癥狀連續三個月以上,應盡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病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尿床治愈率可達九成。
小孩尿床很正常?623口訣揮別夜尿噩夢
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癥,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根據國際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此疾病影響,其中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大約是女生的1.5倍到2倍。若不分性別,則每100位五歲的兒童中就有15至20位有尿床現象 。
一、 您的寶貝已經6歲以上。
二、 每月仍然夜間尿床2次(或以上)。
三、 夜間尿床癥狀長達3個月(或以上)。
當兒童發生持續性尿床時,家長應先觀察孩子在白天與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就醫前應完整紀錄孩子喝水時間、排尿的時間與排尿量,幫助醫生在初步評估孩子尿床的可能原因。
“我不是故意的!”正視尿床癥狀助孩子擺脫心理創傷
國內許多家長對于尿床的概念仍停留在“自己會好,無需治療”的錯誤觀念,因此許多孩子出現夜間尿床癥狀時,害怕被家長責備或同學取笑而不敢說出口,尿床的陰影造成孩子心理的創傷與自卑。
曾遇到一名小學二年級男孩每周有3-4次尿床情況而被母親責備,從此以后男孩每晚睡覺時總是怕尿床而睡不好,甚至起床后發現自己尿床,只好主動去洗澡及把尿濕的褲子藏起來,掩蓋自己尿床的事實。甚至學校暑假期間舉行三天兩夜夏令營,男孩擔心尿床癥狀被同學發現,不敢參加。這位孩子自信心不足,心靈受到創傷,害怕夜尿被同學取笑。
戰勝尿床SOP!
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類,包括:
夜間多尿癥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
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尿頻、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通常先以行為治療為主,像是導正孩子不恰當的喝水習慣及培養規律性排尿習慣,并規范孩子于睡前2小時少喝水。如果行為治療沒有改善夜間尿床的問題,則可考慮采用鬧鈴治療或藥物治療。雖研究顯示尿床鬧鈴成效佳、復發率低,但其聲響也會間接影響家人的夜間睡眠品質,若治療動機不強時難以持之以恒,降低治療效果。
倘若上述的治療方式無法有效改善尿床癥狀時,臨床指引第一線推薦治療藥物是睡前服用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許多研究證實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能有效改善尿床的癥狀,借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之作用減少夜間的尿液制造,降低孩子尿床的發生機會。
尿床可治愈,勿忽視寶貝的健康
尿床確實是一個困擾的問題,可尿床不是小孩的錯!但通過專業治療介入,多數尿床可以治愈。若家中寶貝在小學就學前仍有尿床的困擾,應積極就醫,及早治療,找出病因、根治尿床,別因尿床斥責孩子或不耐煩,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進而影響學習。家長對于孩子尿床的認知也要提升,進而避免孩子因尿床影響身心發展,除此之外,也鼓勵家長正視小孩尿床的問題,積極與醫生討論治療方式,能使兒童尿床癥狀獲得有效的改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