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連著蜂蜜文化長廊,一頭連著山坡蜂蜜養殖基地,“甜蜜驛站”一座“連心橋”連通黨心、民心;“蜜源好、蜜才好”昭示著當地養蜂人的經營理念……6月21日,夏至,河南省西峽縣二郎坪鎮灣潭村吸引著全縣集體經濟觀摩的各位參會者。
“發展甜蜜事業,堅持黨委核心引領,村支部主體,把中華蜂養殖作為產業扶貧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導,變‘輸血’為‘造血’,全面建設甜蜜小鎮”該鎮黨委書記劉紅梅介紹說。
二郎坪鎮地處西峽東北部山區,人口9400余人,地域總面積29.8萬畝,其中林地29.2萬畝,是典型的山多地少、林廣人稀的深山小鎮。2018年底,全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8戶706人,已脫貧158戶490人,貧困發生率2.29%。
擇優勢,選產業,“甜蜜事業”壯大集體經濟
二郎坪鎮地域自然環境優越,植被茂盛、四季有花,富有山茱萸花、杜鵑花、紫荊花、月季花、山桃花、板栗花、連翹花等,蜜源充足。通過兩年的探索實踐,以“蜂”破局,以“蜜”發展,該鎮決定做好“甜蜜事業”。
“生態好,蜜源優;投入少,周期短;有技術,易推廣;市場好,效益高。”談起優勢所在,該鎮鎮長余世鋒對“甜蜜事業”信心十足。
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產業培育的關鍵在示范帶動。該鎮“多措并舉”,首先在灣潭村打造“甜蜜驛站”。
招才引智,培育致富帶頭人。先后引進省畜牧局高級人才朱永返鄉創業,成立了20余人的養蜂技術專家團隊,研究中華蜂的繁育和養殖新技術,同時為每村培育3--5名“土秀才”致富帶頭人。
強化扶持,培強龍頭企業。以德森蜂業為龍頭,落實土地、財政、電力等配套設施,幫助建立中華蜂養殖基地和種蜂場,在灣潭村建成“甜蜜驛站”,提升企業示范帶動效應。
融合扶貧,培育產業農民。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利用就業務工、入股分紅、雙向托管、技術服務等模式把貧困戶嵌入蜂蜜產業鏈條,助力脫貧攻堅。目前,該鎮20余名貧困群眾在基地長期務工;26戶貧困戶入股分紅,每戶年均分紅達3450元;48戶貧困戶實行雙向托管,培訓群眾技術員近600余人次。
找路徑,壯產業,建設“甜蜜小鎮”
小經濟與大市場如何對接?小農經營、持續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如何解決?該鎮采取有效途徑,遍地開花,實現養蜂“抱團”發展,壯大蜂蜜產業,建設“甜蜜小鎮”。
以新型農村經營經濟組織主體為重點,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堅持村支部領辦、村社合一原則,成立農民養蜂專業合作社。初始投資由村集體籌措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黨員干部集一部分,使村黨支部變成“職業經理人”。充分發揮黨支部在精準扶貧中的組織協調和橋梁紐帶作用,一手牽著貧困戶,一手牽著新型經營主體。
以政府扶持自主發展為重點,帶動貧困戶創業就業。通過建立“三園”帶動貧困戶增收。有勞動力、有技術的群眾,自主經營,進入村集體經濟“創業園”120戶;無勞動力、無技術的群眾,將蜂箱委托給德森蜂業或村集體養殖基地代為管理,進入“托管園”48戶; 有勞動力、無技術的群眾,優先到養殖基地務工,進入“就業園”20戶。
以技術服務為重點,帶動全民發展產業。加強養蜂人才培養,建成以德森蜂業為龍頭的“專家學者”、以村支部為骨干“土專家”、實現組有技術員、戶有明白人的網格化技術服務隊伍,帶動全鎮群眾投身于“甜蜜小鎮”的建設中。
目前,二郎坪鎮“甜蜜小鎮”初具規模。以“龍頭企業+村黨支部+農民合作社+示范基地+貧困群眾”“扶貧5+”新模式,全鎮有11個村發展中華蜂養殖,成為村集體經濟的主導產業,共建成村級養殖示范基地13個,養殖中華蜂1500箱,預計每年每村可實現收入10萬元左右,還可以提供20個公益崗位讓貧困戶就業。全鎮群眾自主發展6000余箱,年可實現產值480萬元。
(李金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