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有文稿說桂林市永福縣是廣西唯一出了文狀元與武狀元的縣,有朋友"原來是猛將兄"不服氣,說:" 桂林這個小地方從古至今名人才子加起來還沒有南寧一個朝代那么多,有什么好吹的。"其實,筆者本意也不是吹,只是陳述一些過往的歷史,讓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對當年的科舉文化有所了解。
既然朋友說到了地方的才子,讓我們繼續說一下廣西的科舉。
唐代廣西有不少士子參加科舉考試。 據文獻資料記載: 梧州市藤縣李堯臣于唐太宗貞觀七年 (633年)中式進士,是廣西的第一個進士。唐乾寧二年(895年)桂林市臨桂趙觀文狀元及第,是廣西的第一個狀元。但唐宋時期,廣西科舉人才不多,咱們主要說一下明、清時期。古時科舉分文舉與武舉,武舉廣西也不行,本文重點說一下文舉吧。
桂林三元及第有陳繼昌,宜州有馮京
明代廣西歷科鄉試取中文科舉人的共計5098名, 其中桂林府2442名,柳州府556名,慶遠府99名,梧州府713名,太平府74名,南寧府455名,潯州府249名,平樂府249名,思恩府 163名,廉州府98名(鎮安、泗城、思明三府無)。 當時,廣西少數民族比較集中聚居于慶遠、太平、灑城、鎮安、思恩等府。這些地區中式舉人共計336名,占全廣西布政使司中式舉人總數的6.6%。
桂林靖江王府曾是貢院所在地
皇帝舉行的殿試與省里舉行的鄉試,廣西各府的排名大體相當。 明代廣西士子參加文科考試中進士的有239人(含恩賜),其中桂林府108名,柳州府34名,慶遠府12名,梧州府32名,太平府1名,南寧府11名,潯州府7名,平樂府16名,思恩府3名,廉州府15名。(鎮安、泗城、思明府無) 。壯族中文科登第,踏入仕途較為顯著者者有慶遠府韋昭、韋廣中式進士,曾先后被任為大理寺丞和巡按御史。
廣西文科鄉試100科,共中式舉人5075名,其中桂林府2516名,柳州府258名,慶遠府26 名,梧州府454名,太平府104名,南寧府331名,潯州府401名,平樂府299名,思恩府150名,直隸郁林州451名, 鎮安府16名,泗城府16名,廉州府53名。當時,廣西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慶遠、太平、思恩、鎮安、泗城等五府,中式舉人共計312名,占全省中式舉人總數的6.2 %弱。
廣西的狀元多在桂林
清代廣西文科進士585名(含恩賜) ,其中桂林府298名,柳州府27名,慶遠府5名,梧州府50名,太平府7名,南寧府38名,潯州府42名,平樂府38名,直隸郁林州62名,鎮安府4名,思恩府7名,泗城府3名,廉州府4名。
通過比較我們會發現,桂林不僅才子不少,而且在廣西是最多的一個府。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很可能與它歷史上長期是廣西的首府有關。而臨桂縣為什么又是廣西各縣中科舉成績最好的?這也很可能與它長期是桂林府的所在地有關。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或許就是一例!
木公原創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