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市老科協文脈巷調研課題組提供
臨邛古城被兩江擁抱,是一個被水完全滋潤的城市。人們說,在臨邛城內,百步之內必有涌泉。城內渠堰縱橫,泉塘星羅棋布。古人用文脈來命名貫穿臨邛古城的一條堰,叫文脈堰。寓意邛崍文化像清澈的流水一樣,長盛不衰。在古文脈堰旁,有一座大院,人稱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主人,雖然經歷多代,但是重文化,行善事,耕讀傳家的家風代代相傳。
△ 王家大院的正房建筑
01
古院滄桑變化300年
從南街文脈巷入巷百多米,拐過幾條小巷,腳下就是已蓋上石板、鋪成水泥路的臨邛千年文脈堰,沿此行不遠就來到王家大院的天井。雖然天井東面的原房屋,即東廂房早已經消失,但現在仍然看得出房屋四面合圍天井的四合院形態。如今東面是一棟小青瓦平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建的。天井南、北、西三面房屋是王家大院的原始建房,其初建的形態基本保持。
據王家后人敘述,王家大院修建于雍正年間,有近300年的歷史了。
王家大院坐北向南,東西長35.8米,寬27米,原占地面積(含已拆除的西廂房)共966.6平方米,其中天井長20.4米,寬11.5米,四周階檐寬1米。這個天井,在很多天井中,算是比較大的。四合院天井之南的前廳房,長七間,中間為龍門子,兩邊各三間廳房,廳房全長與大院長相等,進深5.1米;為四柱一穿榫木排架構建,中柱高6.2米;檐柱高約4米;懸山式蓋頂。
天井北的正房也長七間,中為堂屋,兩邊各三間主屋,進深8.5米;由六柱三加大肘的穿榫木排架構建,中柱高6.3米;檐柱高約4米;懸山式蓋頂。堂屋里面還留存很多擱基,雕刻非常精美。
東西廂房(東廂房已無)長12.5米、進深6.7米,西廂房北端與正房間留1米多的過道;五柱二穿榫木排架構建,長五間,中柱高5.3米;檐柱高約4米;原正房后的天井及四周的建筑現已無存。
△ 王家大院的墻壁
王家大院全用楨楠木修建,其木料來自邛崍火井、夾關一帶。房屋的墻面,下部裝分格式木質裙板,中部安裝簡單實用的木條方格窗;上部分欄以篾編為骨架,兩面用石灰漿成簡而美的灰墻。這種穿榫木排架的房屋骨架、懸山式或歇山式的構建,是川西地區清代十分流行的典型民居風格建筑。
在堂屋的屋脊上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川西民居的堂屋屋脊上面,一般正中只有一個“太歲”(脊剎),但王家大院的正房屋脊上卻用瓦壘了兩個“太歲”。原來,這是一種民俗現象,表示這個大房子下面住的已經是兩房人家了。據說,王氏家族到了“家”字輩,兩兄弟分家,房地田產均分,于是,壘了兩個“太歲”居屋脊上。
在民國時期,王家大院四周栽有很多楠木和柑子樹,還有一些田地。在進龍門子右側的東廂房里有口水井,水質非常好,清冽可口,供整座大院人畜飲用。大院前后各有一個泉水大塘,泉水終年不竭,它們保證了附近田地澆灌用水。泉水塘與大院東側的文脈堰相通,平時溢出的泉水流入堰渠中,再流到不遠的文廟前的月兒塘。這說明文脈堰里的水,并不只是來源于西河,在流經臨邛古城中,臨邛城也在向它補充水源。王家大院的后人說,那時候,泉水大塘和文脈堰里魚蝦很多,經常有大批的水鳥飛臨。他們也常常在塘渠里洗澡捉魚蝦。
02
家族耕讀傳家行善事
在走訪調查中,我們尋訪到了王家大院的后人,現已95歲的王應文老人,她畢業于眉山師范,曾在邛崍固驛、寶林、北小、西河、君平等地從教。雖年近期頤,但思維清晰、言談清楚、舉止敏捷。她熱情地給我們講述了她從祖母那里聽到和自己所了解的王家故事。王家大院的王氏,是“湖廣填四川”時期入川定居臨邛的,立有字輩排行:“百采有本,進步家政,應育英才,國定中列……”,到她“應”字輩已是第11代了。王家早些年靠做碗生意發跡,后來在火井(或是夾關)開了碗廠,自燒自銷。到了清雍正年間,王家“有”字輩的先祖建造了王家大院。
修了王家大院后,王家就改做藥材生意,開設了“清芝堂”藥鋪。從“有”字輩起,王家就以耕讀傳家的良好家風遺訓后人。“家”字輩老大王家政,在天慶街開設醫館行醫、賣藥,內外科都行,尤其是擅長的外科醫術很有名氣,醫治瘡瘡癬癬,手到病除;而且愛行善事,憐憫窮人,喜歡向窮人施舍,一到臘月便有許多窮人到他那里領糧食。“家”字輩老二王家凱,因喜好讀書,就在家中辦起了私塾,執教育人。
△ 王家大院的擱基
兄弟倆的妯娌各有所好,王家政愛人乃大邑唐場大石橋曹姓大戶人家之女,會繡花、畫畫,從娘家拿回的錢,就在邛崍東門購置田地房產;王家凱愛人是邛崍葉姓大戶之女,從娘家拿回的錢,就愛購買書籍、字畫、字帖,助夫教學。
“家”字輩,兄弟倆各有三個兒子,又分家成六戶。這就是王氏后人所說的六大房。每大房分得正房一間,堂屋共有;大院周圍的田地,每房分到五六畝。
王家大院后裔多好讀書,喜愛書畫,在邛崍、貴州、北京等地,很多王姓后人都從事醫生、教書職業。如王選成開藥鋪行醫;王政權教書,酷愛書畫藝術;王應開也從事醫生職業;王應蘊是北京教授,退休后回家義務行醫,壽差5個月百歲去世;王應文也是一生從教……
王家大院雍正年間修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典型的川西四合院民宅,其中雕工精湛的擱基、純楨楠木構建的穿榫式木質建筑已存世不多,是非常值得保護的民宅建筑;大院主人王氏家族耕讀傳家的人文歷史,以及邛崍千年文脈古堰水系在這里的變遷,使王家大院成為研究文脈堰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
轉自:邛崍新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