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5月1日起正式施行。4月29日,條例貫徹實施座談會在寧召開。與會者普遍認為,這一全國省級層面首部關于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地方性法規,將有效黏合校企在人才培養與需求間的差異,改變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現狀。
高質量發展需高技能人才
當前,江蘇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迫切需要培養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大軍?!澳芊裨?0所高等職業院校、334所中等職業學校中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對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仲梓說。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南京技師學院院長侯放介紹,該校與185家各類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辦學關系,每個招生專業都有3個以上合作企業,合作有效提升了辦學和學生就業質量,2018年學院畢業生928人,就業率達99.6%。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說,目前全省技工院校與近4000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校企合作累計培養學生超過16萬人,保證畢業生就業率長期保持在98%以上,就業質量逐年提升。
但校企合作也存在不少難題和痛點。侯放感觸最深的是,“不少院校雖然樂意與企業合作,但遭遇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有的企業在合作中往往需要接受學生實習,卻又所得不多,共育積極性不高。這種現象在我省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存在。“但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過程中,企業又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體?!焙罘耪J為,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建立,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丹中進一步表示,校企合作各主體定位都不明確?!靶F蠛献髦攸c涉及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四類主體,存在校熱、企冷、政弱、行軟等現象。”另外,校企合作實習管理也亟需規范,有的問題還很突出,需要法治作為實踐教學開展、維護學生權益的后盾。
立法也有利于解決職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我省是職業教育大省,職業院校在校學生達157萬人。由于多種因素交織,職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敖鉀Q就業問題的根本要靠發展,高素質人才促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帶動學生就業。”許仲梓認為,新條例將實習實訓、頂崗實習、跟崗實踐等具體環節扎根在產教融合之中,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為提升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和技術水平,促進職校生就業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重實用,促校企結為命運共同體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皸l例聚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老問題、重點難點問題,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回應了教育界、企業界等有關方面的合理訴求?!笔〗逃龔d副廳長曹玉梅認為,條例進一步厘清了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權責,優化了合作形式,強化了扶持保障,解決了各方權利義務不清晰、學?!耙活^熱”等突出問題。
為有效提高企業積極性,此次立法特別注重增強企業的獲得感。侯放注意到,新條例既規定規模以上企業應接納學生實習,又明確政府將給予一定補助,且按照有關規定,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還可以享受相關財政、金融、稅收和用地等優惠政策,做得好還有進一步表彰和政策優惠?!凹訌娦F蠛献髌髽I得到優質的技能人才,最終受益的仍然是企業,乃至整個產業和地方經濟。相信有了這些實際政策,會大大激發企業的合作意愿?!焙罘耪f。
條例著眼于增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避免單向強調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義務,有利于解決校企合作中長期存在的“主體之問”。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后龍表示,新條例合理準確界定職責義務,對學校主要是明確義務要求,對企業則主要是鼓勵倡導。王丹中認為明確校企是同等同責的“雙主體”,還對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行業組織的職能和作用作了具體規定,有利于解決各主體定位不清晰的問題。
“作為一名職教人很欣喜。這部條例條款不多、篇幅不大,但重點突出,凸顯職能法屬性又兼具組織法特征,是一部非常實用、接地氣的地方性法規。”王丹中點出了新條例的突出特點——實用。
如條例要求企業必須接納學生實習,但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每周不得超過40小時,必須支付報酬并購買補充意外傷害險。“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實習風險,有效解決了合作中的一個工作難點?!焙罘耪f:“我們欣喜地看到新條例許多相關制度措施的制定、突破和保障,正是我們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中急需的?!?/p>
在宏觀層面,條例對校企合作定位進行了明確:不只簡單定位在實習實訓、跟崗實踐等教學環節,而是培養既具有職業操守又掌握高技能的人才。條例規定學校和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開展專業建設,積極倡導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各類培訓及研發創新機構,這都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兩張皮”問題。
學校和教師也將有更多利好
法律的生命在實施。此次立法把“扶持和保障”一章作為新條例的核心和重點,細化激勵扶持措施,強化利益保障,以調動各方積極性,一些條款步子邁得還比較大。
如條例鼓勵學校教師、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參與創新創業等,使其發揮專業專長,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提供正向激勵。條例明確,學校應當將參與企業實踐作為教師業績考核的內容,在評優評先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對待;學校有關人員在校企合作中合法取得的兼職報酬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單位工資總額基數。
此次立法還明確,學校開展校企合作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適當增加績效工資總量。曹玉梅認為,這是新條例的突出亮點,“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扶持激勵校企合作的舉措,對調動職業院校特別是教師的積極性必將發揮極大促進作用”。
朱從明表示,人社部門將落實好適當增加職業院??冃ЧべY總量的政策?!霸趪夜べY政策框架下,加強調查研究,穩步出臺配套實施舉措,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充分激發學校和教師開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p>
條例針對專兼職教師招聘,成果認定、取酬與轉讓,實踐考核等行為創設了一系列具體條款。王丹中認為,這解決了校企合作中人員權益保障無法可依問題,“彰顯了校企合作以人為本的理念,必將極大調動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陳月飛) ——來源: 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