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多介紹說,手機之外,用戶還可將水表、電表、煤氣等家用設備,以及機器、農業設備,通過傳感器海量連接到網上;在自動駕駛和遠程醫療等場景中,5G的低時延可以實現實時傳輸,比如可以將自動駕駛中的反應時差縮減到毫秒。
“我認為5G首先能給老百姓帶來直觀感受的是大帶寬。”劉多表示,大帶寬場景下,手機移動互聯網可能有10倍速率的提升。
手機廠商等待“換機潮”
2月底,在巴塞羅那舉辦的MWC大會上,中國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vivo等均推出了5G手機;兩會期間,這些廠商另陸續公布了國內5G手機的發布時間。
劉多表示,手機廠商率先在海外發布5G手機,是因為目前中國還沒有發臨時牌照,中國的5G進度并不落后于海外。
2018年,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的日子并不好過。市場趨于飽和,技術突破不夠驚艷,手機更換周期延長,令眾多手機廠商將希望寄托于5G手機。
市場調研機構IDC的報告顯示,自2019年起,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至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有望突破17億部。這背后的動力,無疑是5G手機的推出。IDC預測,至2020年,5G手機的出貨量或為智能手機出貨總量的7%,至2022年,這一數字或將達到18%。
“如果把4G比作一條普通的道路,那么5G就是一條更加寬廣、更加立體的高速公路。”張云勇說,5G手機下載一部1G左右的高清大片,只需要3秒鐘。
不過,手機廠商對于5G的野心不止于此。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兩會提議,物聯網的四個發展方向分別是工業、農業、交通和醫療,要提前布局5G產業應用。
雷軍表示,5G是數字經濟新引擎,產業應用不限于智能手機、基站建設等領域,更會推動物聯網、區塊鏈、視頻社交、人工智能產品與應用的發展。
國金證券分析,時延敏感場景下的5G落地,重點在于直播、云游戲、智能車聯及自動駕駛等應用方向;OPPO、一加等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涉足云游戲領域,直播或許是5G最直接的受益方向,預計整個云游戲市場未來5年的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47%。
“無論是網絡設備,還是芯片和手機終端,目前中國都走在了前列,我覺得至少是在第一陣營里面。”劉多表示,5G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中國從2015年組織開展5G技術試驗,全球所有主流廠商和部分運營商都參與其中,共同研究解決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我們的5G網絡部署啟動后,會是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