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招生海報,圖源:微博
中國青年報記者朱昌俊認為,在評價這一現象時,有兩種極端化傾向值得注意。
一方面,我們不宜過于夸大這種創新式招生文案的實際效果。當前部分高校的招生壓力增大是事實,在招生時能夠以更被“新生代”所接受的風格展現自己的校園文化和學校特色,也是一種恰當的自我營銷。但是,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報考什么學校,最終是由個人分數、專業偏好、學校的學科能力以及城市等綜合因素共同決定的,不太可能僅僅根據招生廣告就選擇一所學校。另外,僅就創意來說,一些形式和表達其實也在不斷被“模仿”,很多不乏有被“玩壞”的觀感,其真實的“傳播效應”和“創造性”也未必有那么強。
另一方面,這并不是說在招生上不需要“努力”和創新。一定程度上說,這些由在校學生和畢業校友所“貢獻”的招生文案,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種“自我表達”。他們在幫助自己的大學在輿論場中尋找存在感的同時,也在展示自己心目中的大學形象。這類在畢業季競相出爐的招生海報、影像,既是對外的,也是對內的,既面向高考生,也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延伸。比如,當前不少大學都有自己的另類“花名”,盡管這其中充滿著調侃乃至“自黑”,卻是學生對于母校認同感、歸屬感的體現,生動詮釋了什么叫“母校只有自己才能罵”。
在這些調侃中,校方可以看到學生心目中大學的真實形象。包括它所面臨的不足,以及學生最期待改變的地方,像一些海報直言學校“偶爾停水停電”。再比如,招生場景中所展現出的無厘頭、戲謔風乃至吐槽風,應當有更深刻的反映。高校管理者應該明白,只要學校提供足夠的空間,大學生的創新、創意以及表達的欲望是無窮的。
所以,面對每年招生季上演的大學另類招生創意比拼大戰,既不必從所謂品味高低的維度作機械評價,也不宜過于拔高其創造性。褪去特定語境下的“表演”色彩,大學生日常自我表達和創新能力,才更值得關注。
你怎么看這種“非主流”的招生宣傳呢?
本文來源:募格學術
部分來源于:微博、中國青年報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