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公示》顯示,梅州市的客都草魚登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據了解,此次全國共140個產品通過地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確認和省級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機構初審合格,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規定的登記保護條件,農業農村部擬準予登記,依法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厚重的漁耕文化
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梅州客家人歷經5次大遷徙從中原走來,歷經2000余年,不但傳承了正統中州文化,而且兼容并蓄形成了今天的大客家文化。梅州客家人在傳承了原汁原味的中州文化的同時,也把草魚養殖技術帶了過來。
唐末,梅州客家地區探索出了“將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養草魚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養殖技術。
宋朝時,江、河、湖、海中以漁為生者不在少數,長江漁人捕取巨魚時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以兩舟夾江,以一人持綸,釣鉤在綸中間,有十枚鉤子,有的大如秤鉤,鉤皆相連,每鉤相離一、二尺遠,鉤上各置黑鉛一斤,以使鉤沉于水中,漁人在江上來回牽輓, 尋找捕捉對象,常常聯舟而下,一旦鉤住大魚,則視魚之緩急,急則縱,緩 則收,鉤綸、漁船隨其上下游動,待其力困,然后從容地“引而取之”,有的漁人甚至在江上要折騰幾天,最后才將魚拖起。幾百斤重的江魚,漁民也可用綸鉤拉起來,如果魚確實太沉,就需要用“環循綸”投副鉤協助,所有這些都需要漁人有得心應手的熟練工夫(《岳陽風土記》,宋范致明撰)。
江上漁人,以水為田,舟楫為室,魚蝦為糧,他們“連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廬,于焉長子孫”,這就是蘇軾筆下長江的“魚蠻子”。
人工魚塘在宋代也有了較大發展。宋時葉夢得《避暑錄話》說,浙東多鑿池塘養魚,投放的魚苗不到三年就能長到尺余長。周密在《癸亥雜識》中記敘,漁民春季從魚販子處買來魚苗,放入池中飼養。按池塘的大小環境,放入一定數目的青、草、鰱、鳙魚苗進行混合飼養。可見,當時漁民已初步掌握多種魚混養的技術。
優渥的養殖條件
憑借梅州得天獨厚的草魚養殖條件:山塘水庫眾多,水源充沛,水質優良,青飼料原料豐富等資源優勢,聰明的客家人戰略性選擇了草魚,作為優質蛋白的供體,一直發展傳承至今,客家圍龍屋前半月塘里不僅流傳著客家草魚美食佳話,還有著兒時的難以忘懷的記憶,更傳承著客家人長壽的基因。
正因為客都草魚具有厚重的漁耕文化,梅州的草魚養殖技術因此一直領先于行業的發展。早在1961年,興寧縣國營魚苗場就成功攻破了草魚人工繁殖技術,結束了草魚苗種來源靠天然捕撈的歷史,從而大大促進了草魚養殖面積的快速增長。十多年前發明了吊網捕撈技術,解決了山塘水庫捕撈難的問題,草魚養殖面積迅猛增加,產量成倍增長。而今,客都草魚已遠銷至揭潮汕、夏漳泉乃至港澳地區。
絕佳的營養價值
使客家人長壽的基因在哪里呢?客都草魚品質優良,口感好、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經營養權威部門檢測:其魚肉蛋白質含量在19克/100克以上,四種鮮味氨基酸的含量比普通草魚高25%以上,硒和牛磺酸的含量都較高。
梅州農業部門經過數年的精心培育,創建了客都草魚首批標準化養殖基地,對全市草魚標準化養殖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從而提升整體的質量水平。農業部門將會加強對這批“王牌軍”的監管,加大技術支撐和發展引導力度,不但把它們培育成“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的養生保健食品的食材直供基地,而且打造成體驗客都草魚文化的休閑觀光園,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實現從農業經濟跨越工業經濟直接向服務經濟乃至體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延 伸 閱 讀
此次登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廣東除了客都草魚外,還有4個產品,分別是:
◎ 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的徐聞菠蘿
◎ 韶關市仁化縣的丹霞貢柑
◎ 惠州市龍門縣的龍門蜂蜜
◎ 惠州市龍門縣的龍門三黃胡須雞
徐聞菠蘿:果大、甜、香、靚,風味獨特,素有“水果之王”、“果中仙”等美譽。徐聞縣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太陽輻射能豐富,四季如春,四時常綠。徐聞土地肥沃,生態良好,物種繁多,物產豐富,名產眾多,是中國馳名的農海產品生產基地之一。以曲界鎮為中心的東部鄉鎮有著獨特、廣袤的火山熔巖土壤,賦予菠蘿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丹霞貢柑:皮薄多汁、味道清甜、口感爽脆,而這些特色得益于韶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韶關地處廣州北部、嶺南以南山區,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近年來,仁化縣丹霞貢柑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廣東省最大貢柑產業基地,面積超12萬畝,形成了貢柑保鮮、包裝、加工、銷售及貢柑休閑采摘等產業鏈。
龍門蜂蜜:龍門養蜂已有幾百年歷史,其中尤以地派鎮出產的冬蜜為最佳,其色純白,味道清純,冬季可形成固體狀,富含有機酸。現在龍門蜂蜜已經成為游客必買的龍門特產之一,龍門蜂蜜為當地蜂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三黃胡須雞:雞胸寬、身橫、腳短,而且“黃毛、黃腳、黃嘴、下頜有一撮胡須”,簡稱“三黃一胡”。據《龍門縣志》記載,三黃胡須雞最初被稱為“蛇頭雞”或“草頭雞”,已有1700年多年的繁育史,是我國現存古老而又比較突出的地方優良肉用雞種,在港澳市場久負盛譽。
文字來源: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梅州市農業農村局、梅州市漁業技術推廣與疫病防控中心、梅州市農業信息中心
文字編輯:孔一穎
美術編輯:周帆
審核:高曉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