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村村民在采摘藤椒
轉眼又到了七八月,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藤椒的黃金采摘期。近日,走進天全縣新場鄉民政村,連片生長的藤椒樹上掛滿了一串串藤椒,一顆顆青綠色的藤椒在陽光下散發著濃郁的香味,麻味綿長,成為村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民政村藤椒基地,村民們手拿著剪刀,在一串串藤椒前,或坐或站,修著枝,剪著粒,忙得不亦樂乎。
可誰也不曾想到,這片藤椒長勢良好的山坡,就在兩年前,還是一片撂荒之地。
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各方面條件比較缺乏一直以來都是新場鄉民政村的發展瓶頸。為改善現狀,該鄉黨委、政府及村“兩委”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抓手,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在民政村成立了農豐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大力發展藤椒產業。
“我們從2017年開始在民政村實施精準扶貧,在這里實地考察之后,就準備實施藤椒種植項目。”農豐源公司負責人高天浩表示,現在已是第三年了,每年大概有30萬元的人工費用投入到當地老百姓的務工中,對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現在的產業精準扶貧,對經濟也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算是在精準扶貧中貢獻了一點微薄之力。”
如今,單是民政村就已有600余畝的藤椒產業基地。
高天浩說,其實在藤椒基地發展之初,由于該村部分村民還持有傳統農業種植觀念,對于發展藤椒產業持懷疑態度,沒有興趣,也不是很愿意流轉自家土地給公司。
后來,民政村黨員示范戶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示范作用,一邊參與協調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關系,一邊將自家的土地種上藤椒,用種植管理的行動帶動其他農戶發展藤椒產業。
“公司來我們村流轉土地,曾經的貧困戶可以優先在基地務工,這樣他們不僅有土地流轉費,還有務工收入。”民政村相關負責人說。
“我不僅流轉了12畝多的土地給公司,獲得了流轉費用,此外我還給公司管理藤椒,組織工人干活,一個月大概有1000多元錢,比以前沒有種植藤椒的時候收入高了很多。”民政村村民朱成林說,他希望全村藤椒產業發展得更好,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藤椒生長周期長,但采摘期短、工作強度大。為保證成熟的藤椒都能被采摘,讓勞動成果不白費,大家干勁十足。在公司的帶動引領下,參與到藤椒種植管理中來的農戶越來越多。即將來到藤椒的黃金采摘期,想到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份額外的收入,村民們臉上都掛著笑容。
“下一步我們準備還是以網格化的形式,實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管理種植技術的提高,帶動更多群眾來種植藤椒。”對于下一步發展,高天浩早有規劃。
近年來,民政村立足產業脫貧目標,建成藤椒產業基地。如今藤椒探頭,“荒地”變“綠地”,多產業發展初具規模,該村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脫貧之路。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鄭雨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