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中國的健身行業進入深度洗牌的時代,一方面傳統健身房面臨倒閉潮。另一方面健身俱樂部整合擴張,互聯網智能健身開始建立連鎖品牌。
大數據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無法回避的,健身愛好者們或是主動迎接大數據所帶來的便利,或是在大數據帶來的無數“無形旁觀者”的關注下督促自己健身,無論如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每個人的健身目標愈發清晰,健身也更加科學、高效。
2017年起,中國的健身行業進入深度洗牌的時代,一方面傳統健身房面臨倒閉潮。另一方面健身俱樂部整合擴張,互聯網智能健身開始建立連鎖品牌。
健身行業是匯集各種健身項目于一體,為顧客提供健身場地、健身器材、健身顧問等完整的健身服務,以獲取盈利為目的的行業、在國內國外主要以健身俱樂部、健身房的形式出現。
1
我國健身行業發展的兩個階段
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起源及在我國的發展階段。現代意義上的健身娛樂市場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而我國健身娛樂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它大體上走過了兩個階段:
一是起步階段(1979-1992)。這一階段整體上處于育種和萌芽時期,體育健身娛樂市場規模很小,市場運行也不規范。市場供給主體主要是各級體育場所,市場消費主體主要是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群,消費方式除少部分高薪階層是固定的習慣性消費外,主要還是零星的嘗試性消費。從地域上看,這一時期健身娛樂市場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省份的大中城市,中西部除省會城市之外基本上沒有正規的和像樣的健身娛樂市場,即使有也是有場無市。
二是起飛階段(1993年至今)。1992年鄧小平發表了重要的南巡講話,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1993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為貫徹鄧小平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的《決定》精神,在廣東中山召開的全國體委主任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我國的體育產業。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體育健身娛樂市場進入了起飛階段,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市場運行也日趨規范。從市場供給主體看,這一階段最大的變化就是非國有資本大量進入健身娛樂市場,這一時期健身娛樂企業不僅在數量上有快速的增長,在質量上也有所提高。從消費人群看,這一階段我國城鎮居民的體育健身娛樂消費開始朝著大眾化、普及化方向發展。從地域看,這一時期體育健身娛樂市場出現了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的新格局。
健身行業的市場體量還是比較可觀的。根據2018年的數據,國內參與運動健身人群數量超過1億,市場經濟的規模達千億人民幣以上。
2000~2007年之間,中國GDP增長率呈現增長的趨勢,2007年是一個增長率小高峰,之后GDP增長率呈現的是下降的趨勢。我國的健身行業也是一樣,2006年到2007年之間的健身俱樂部數量相比2007~2009和2009~2001增長更快。可見,GDP的增長是影響健身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
從幾個大城市來看我國健身的基本情況
北京健身與限號相關,夜上海周五不健身。北京周一健身人數最少,只占一周健身總人數的9%,周四健身人數次之,占比10%。根據數據提取時間內北京車輛限行情況分析,可以發現北京人健身與車輛限行之間密切相關。數據提取時間內,北京周四限行尾號為3和8。在北京,尾號為8的車輛數最多。每逢限行3和8,停車位都比其他時間更好找。至于為什么周一健身人數更少,這與周一是一周工作的開始有關。北京公司多選擇周一開例會,手頭一堆工作選擇去健身的自然就少,而且北京周一也是雷打不動的晚高峰大堵車,工作加路況或許讓健身的熱情大打折扣。與北京不同的是,上海周五健身人數最少,占比8%。上海上世紀便因夜生活豐富,而得名“夜上海”。周五對上海人來說是一周最大的節日,每到晚上,上海酒吧、KTV等娛樂場所爆滿,人們聚餐約會,健身早已拋之腦后。
周六是各城市健身人數最多的一天,其中北京周六健身人數占比21%;上海所占比例為19%。針對不同城市一周健身時間分布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除北京外,其他城市周五健身人數皆為一周最少。
在健身方式選擇上,對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上海、成都等南方城市對游泳這一健身課程更為喜愛,選擇這一課程的人數占比均在50%以上;而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選擇器械課程的健身人士更多,占比達到60%~70%。以上抽取數據時間段處在夏天,課程選擇呈現以上特點應與南北方氣候相關。除器械、游泳外,瑜伽在課程選擇中占比位列前三。北京健身人士有19%選擇瑜伽,上海選擇瑜伽的健身人數所占比例為24%。此外,其他城市瑜伽健身人數占比均在20%左右。可見,人們在夏天多數會選擇游泳運動,而在其它季節會選擇瑜伽和健身器械。
中國城市一周健身詳細表:
(數據來源:百度文庫)
3
線下的健身俱樂部、健身機構
健身健美運動在國外有200余年的發展歷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體育健身產業蓬勃發展,健身俱樂部的數量和規模都有大幅度提高,健身俱樂部的數量成幾何式增長。
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健身這個日益龐大的市場將會產生巨大效益,同時給成功的投資者帶來巨額回報。投資增多、競爭激烈,單個性或非規范性的經營不僅難于獲取利潤,甚至不無血本無歸的擔憂;而同時,以品牌優勢進行健身俱樂部加盟連鎖、指導健身俱樂部的經營將會獲取更多機會。國際研究資料表明,連鎖經營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
隨著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享受式消費逐年增長,城市中白領階層的大量涌現,帶著各種需求的人們紛紛加入健身俱樂部,感受著新鮮時尚的健身方式。城市居民用于個人健身的消費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明顯高于全球20%的平均速度。
目前人們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直觀的、分散的室外健身,他們需要有專業的場地、專業的器械、行之有效的鍛煉效果以及有組織的、有專業教練指導的健身,渴望得到更多的健身知識、健身指導。至此,專業健身機構的需求量隨之增加。
據初步統計,我國現有大小健身機構八千余家,按全國人口12億計,人均健身機構擁有量為每15000人才擁有一家健身機構,與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每30人擁有一個健身機構相比,還存在很大距離。
2009--2014年我國健身行業產值情況(億元):
(數據來源:百度文庫)
因此,即使在健身俱樂部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仍不能滿足人們對專業健身機構的需求。與此同時,中國的健身業也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4
健身行業進入智能互聯網時代
隨著互聯網智能時代的來臨,不只是滿足于線下健身的人群便開始在線上尋求突破。
一、幾款健身app:
1、keep。對健身的主流人群來說,目的無非就是減脂、塑形、增肌,而當他們打開keep時,各種各樣標著如“消滅小肚子”、“上班族減脂”、“臀部增肌”等名字的訓練課程豐富多彩,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app適合我,它能夠幫我減脂、塑形、增肌。”
2、Wake,中國創新瑜伽品牌, 現有C端和B端兩大主營業務。C端產品Wake App是移動瑜伽教學和內容分享平臺,從2015年12月9日上線以來,Wake已經實現iOS、安卓、電視TV和PC全端覆蓋,累計注冊用戶達1000萬。Wake經歷兩年半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瑜伽品牌的佼佼者。憑借對傳統瑜伽行業的模式創新,吸引了千萬量級的用戶,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歡迎。
3、悅跑圈。近年來,悅跑圈加速體育服務產業布局,結合線上線下,在跑步訓練、培訓、賽事、旅游、醫療保險、文化等多領域深度拓展。此前,悅跑圈曾在A輪獲得創新工場300萬美元融資,2015年12月獲得動域資本1800萬美元B輪注資。截至2017年11月,悅跑圈注冊用戶5300萬,所屬跑團超過20000個,覆蓋全世界2021個城市。
4、加糖運動。加糖運動主要為在小程序里發布活動時間,然后在城市一些適合運動的區域組織集體運動,時間一般為晚上或休息時間。加糖運動的主要針對人群為一、二線城市的中青年。為上班族在業余時間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5、咕咚。前段時間,咕咚公布了品牌新戰略,搭載國內運動健身行業首個基于視頻+數據的直播服務“CODOON LIVE”。咕咚認為,隨著跑步、騎行等領域的智能運動玩法進入健身領域,AI技術為整個運動健身行業提供了進一步支持,健身3.0時代已經來臨。
悅跑圈
二、線下與線上相融合
1、36氪近期接觸的「毅健科技」想用分時付費和健康數據庫讓更多人走進健身房。
「毅健科技」認為,C端用戶的痛點是工作生活的地址不穩定,很難長期固定在一家健身房;希望和認識的人一起健身,健身有社交需求;健身房倒閉潮中,擔心健身房倒閉卷走預付費。B端用戶的痛點是要吸引更多流量和優化管理。
針對以上痛點,「毅健科技」推出分時付費,用戶可以選擇去平臺上的任何健身房、工作室,按小時付費,每小時最高20元,且每次可以去不同的健身房、工作室。這使得用戶不必在一家店里辦年卡,降低了消費門檻,增加了地點的靈活性,而且能引導更多流量進健身房。
為了讓用戶更了解每個健身房、工作室,平臺上會展示健身房的教練情況、團課內容、團課特點,提供私教、團課的線上預約。為了提高社交屬性,線上預約時用戶可以看到其他學員的“個人標簽”,如性別、職業、愛好等,但不會直接暴露姓名等隱私信息。
2、社交電商基于社交平臺,通過用戶的人際關系對產品進行傳播,這是一種全新的電商發展模式。據了解,社交電商的發展正在逐步成熟,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或許很多人會覺得無關緊要,我這里想強調一點,所有的網絡優化還是SEO,一定是以用戶閱讀體驗為核心的來做,中受用戶體驗才會增加更大的利潤空間。運動APP基于區塊鏈技術為底層,以運動健康為理念,糖果為激勵,鼓勵全民運動,注重身心健康。
3、智能場館與智能器械。與智能場館相匹配的智能穿戴裝備也在不斷升級,通過智能器械健身時所產生的個人數據將通過云端歸檔,并推送到個人手機上,為人們提供全面的體能分析,并以此制定個性化健身方案。同時愈發細化的體型追蹤儀、體能監測儀、體質測評儀等科技產品能更加快速、高效地分析出人體各項指標情況。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用起來簡便易操作的設備應用到生活中,就能解決諸多具體問題。
三、智能設備。
1、智能手表、手環。32歲的宗淼是馬拉松愛好者,從最初的沒有任何專業裝備,穿著普通運動鞋就開跑的“光腳跑者”到如今配備了專業運動手表、跑鞋和服裝的他,已在全馬中不斷刷新個人最好成績。其中最讓宗淼受用的便是專業的運動手表。一塊實用的運動手表能夠兼具GPS定位、戶外導航、心率監測、運動追蹤等多項功能。無論是訓練中,還是比賽時,實時監測記錄的心率、配速、運動軌跡、卡路里消耗等各項運動數據,讓宗淼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運動狀態,也為他的日常訓練提供數據支持,讓他跑得更加科學高效。
2、再舉個例子,800米跑讓很多青少年“害怕”,如今這“惱人”的800 米跑已可以被更為有趣的障礙跑替代。孩子們通過穿著智能穿戴設備進行障礙挑戰,全程采集和記錄下的心率波動、運動時間、消耗能量、運動步數等信息通過云平臺進行大數據集成,進而便可以給出科學的體適能運動評價。這不僅大大增加了體育課的趣味性,還能提升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老師們只需手拿平板電腦就可以為每個學生定制專屬教案。
3、借助科技的力量,人們能夠更加智慧地健身。打開手機APP,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自己的“戰隊”,預約一下附近體育場館,打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說走就走。走上智慧球場,更有不同于以往的體驗,過去只有在網球四大滿貫和頂級賽事中才有的司線、視頻回放和技術統計等功能,如今卻使每個人都能成為職業裁判,再配上智能訓練、統計分析、視頻回顧等功能,人們搖身一變又能擔任專業的教練員。在江蘇南京溧水區萬德全人群智能示范體育公園,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個人健身大數據。在健身步道的起點,刷一下健身卡,或進行人臉、指紋識別,抑或是掃一掃運動手環便能登錄個人頁面,了解個人健身數據,掌握個人運動情況。而這里的每一件全民健身路徑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掃描一下健身路徑上的二維碼,便能得到該器材設備的信息,同時還能看到使用教學視頻。
科技改變生活,也影響和改變著全民的健身生活。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時時刻刻被一個個數字所影響。如今,大數據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無法回避的,健身愛好者們或是主動迎接大數據所帶來的便利,或是在大數據帶來的無數“無形旁觀者”的關注下督促自己健身,無論如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每個人的健身目標愈發清晰,健身也更加科學、高效。
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