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由于大城市的住房附帶了很多稀缺的資源,因而被附加上了金融屬性。人們對于醫療、教育、購物、出行、養老方面已經不再滿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開始追求更優質的教育,更先進的醫療,更方便的出行,更便捷的購物,更舒適的養老體驗等,而這些升級后的高端需求并不能一一滿足普羅大眾,故因其稀缺性而備受關注。因此,要徹底讓住房擺脫其金融屬性是不太現實的,根本問題還是得從源頭抓起。改善城市的配套設施,改善城市的資源分布,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當資源分布開始分散之后,住房炒作的空間便大大減少,住房才能夠慢慢回歸到居住的屬性中。
樓市的拐點即將到來
從1998年住房市場化改革開始,中國樓市已經持續繁榮了21年。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著眼于與西方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巨大差距。中國利用自身的人口紅利主動接下了西方摒棄的低端加工制造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低附加值產業。盤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也順勢開啟了城市化的進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趨勢下,居民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收入增加,生活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房地產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較為突出的貢獻。但是,隨著房地產周期性變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減速,由房地產自身分化所帶來的風險問題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房地產調控思路也開始發生變化,官方不斷表態,房地產的傳統經濟地位已經迎來拐點。
不再靠房地產拉動經濟
最近,社科院的報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中對房地產的表態耐人尋味。包括人民日報、中新社,還是經濟參考報、經濟日報等官方媒體都紛紛發表了對房地產的態度,表示中國不會靠炒房拉動經濟,房地產的傳統地位也必須走下神壇,要徹底打破樓市路徑依賴,放棄房價上漲幻想。官媒的發聲中既表達了對過去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肯定,也對未來房地產的發展方向有了明確的定位,堅定的表示中國將不再走經濟房地產化的老路。
中國經濟已經不存在大力投資房地產的環境
從以下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的拉動效應與負向的擠出效應。隨著房價收入比的提高,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不斷變小、負向擠出效應不斷增大,拐點處的房價收入比為9左右。即從2018年開始,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擠出效應就已經超過拉動效應,房地產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正向拉動效應出現拐點。根據趨勢判斷,自2018年之后,投資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小于其對經濟發展的“傷害”。因此,今后如果再大力投資房地產,將得不償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