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大會在南沙區東涌鎮召開,該工程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公布以后首個開工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輸水線路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順德江段鯉魚洲,經廣州南沙區新建的高新沙水庫,向東至東莞市松木山水庫、深圳市羅田水庫、公明水庫。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大會現場
輸水線路總長度113.2公里,其中干線工程長90.3公里,深圳分干線工程11.9公里、東莞分干線工程3.6公里、南沙支線工程7.4公里。工程受水區人口近3000萬,總投資約354億元,總工期60個月。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廣東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輸水壓力最大、盾構隧洞最長的調水工程。
西江東江互補實現供水雙保障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提高粵港澳大灣區供水保證率和應急保障能力。
負責該工程設計工作的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嚴振瑞表示,該工程不僅可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還將改變大灣區東部單一供水水源現狀,實現東江、西江雙水源、雙保障,供水保證率大大提高。同時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水資源的應急保障能力將顯著增強,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助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同時,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也將大大改善粵港澳大灣區東部地區生態環境。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燦陽介紹說,該工程將為廣州南沙、東莞、深圳三大受水區每年分別引入5.31億立方米、3.3億立方米、8.47億立方米的西江水。
通過西江、東江水源互補、豐枯調劑,退還東江流域及沿線城市被擠占的生態用水,可以進一步增加東江的生態流量,緩解或降低東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同時,也為廣州、深圳、東莞等市在滿足生產生活用水的基礎上,增加水量改善生態環境。
地下40-60米建造輸水管道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需要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以及珠江出海口獅子洋,穿越核心城市群,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以一組數據來說明,就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要穿越的村居有61處、鐵路及地鐵12處、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23處,河寬100米以上河流16處。
據測算,采用深層輸水方式,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沿線永久征地(包括水庫、泵站、工作井及檢修道路等)面積約2600畝;而若采用傳統的明渠輸水方式,永久征地(包括泵站、明渠、水庫,以及工程兩側的保護范圍)面積將超22000畝。相比之下,采用深層輸水方式比明渠輸水方式節約88%的土地資源,相當于近30個天安門廣場的面積。
跨海盾構施工難度全國罕見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從地下穿越珠江出海口獅子洋的跨海盾構施工,是整個工程的咽喉工程,需要連續穿越2.4公里的獅子洋和1.5公里的沙灣水道。據水利專家介紹,這一過程均在水底下施工,施工難度極大,風險極高。負責這一咽喉工程施工的是由中鐵隧道局和粵水電組成的聯合體,實行強強聯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開展聯合攻關。
中鐵隧道局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項目部副總經理張磊指出,穿越獅子洋和沙灣水道這一區域,地質條件異常復雜,需要經過12條水下斷裂破碎帶等不良地層,由此可能帶來各種風險,特別是高水壓滲水可能引發的隱患,其施工難度在國內乃至世界盾構施工中實屬罕見。
生態智慧水利工程更可靠
據了解,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設,將產生約1400萬立方米渣土,如全部運至棄渣場需征地5000多畝,將產生新的環境問題。為此,建設單位和設計部門正聯合相關院士團隊開展技術攻關,研究渣土資源化利用,減少工程棄渣量,節約土地資源,力求做到生態環保。
為解決工程建后管理問題,使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由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屬下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深圳、東莞三市政府,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共同組建的項目公司——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已組建完成,負責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融資、建設、運營及維護。(記者林丹賢 通訊員粵水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