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古代人們有著“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但明清時期蘇州地區(qū)的婦女們社會地位頗高。她們不僅和公婆相處得融洽,還是丈夫們的“良師益友”,更甚者直接掌握了家中大權。這種轉變主要是因為蘇州地區(qū)商品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一方面由于經濟繁榮,蘇州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所以她們大多溫良賢德、見多識廣、勤勞堅毅;另一方面在商業(yè)革命的刺激下,社會風氣較為開放,女性逐漸走出了家庭。下面筆者就從這兩個方面分析“蘇州女性為何能動搖男性至上的權威?”
婆媳關系是個永恒的話題,尤其是在古代,一個男人娶妻的首要目的就是傳宗接代,侍奉父母,夫妻感情是次要的。一個女人一旦嫁為人婦,就要擔起照顧公婆的責任,且必須對公婆言聽計從。公公一般不太關心內室之事,所以孝敬好婆婆成了重中之重。自古婆婆打罵兒媳乃常有之事,要想讓婆婆滿意宛如登天。然而蘇州地區(qū)的女性就憑借其溫順的品性,孝順的言行感動了蘇州婆婆們。她們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把婆婆的身體看得比自己還重。她們善于交際、不怕吃虧,和妯娌、姑侄相處得十分融洽。如:東山周氏,丈夫張彥禮流落外郡二十余年,留下一老母,家里十分貧窮。周氏“日躬辟纑,以供所需”,每餐都盡力使婆婆吃飽,而自己從未吃飽過。在公婆生病的時候,媳婦更是要日夜陪在床側,悉心照料。
在古代,妻子與丈夫很少進行情感交流。但隨著蘇州社會經濟生活的充實,當?shù)厝藗冮_始有了精神需求。由于蘇州女性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成了丈夫們的“靈魂伴侶”。她們不僅經常幫助丈夫處理各種棘手問題,還時刻督促著丈夫們的言行。如:蘇州人皇甫汸《談安人行略》詳細記述自己仕宦經歷中妻子的多次幫助,妻子不僅謹慎規(guī)勸其施行德政,還出謀劃策令自己轉危為安。
蘇州女性的孝順與智慧是值得傳頌的,而她們受到家人的尊重歸根結底還是由于蘇州欣欣向榮的經濟環(huán)境。明清時期的蘇州不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農業(yè),還有享譽全球的手工業(yè),更有繁榮的工商業(yè)。這三大產業(yè)如果沒有蘇州女性的參與將遜色不少。
首先蘇州自古種植水稻,而水稻屬于高度密集型農業(yè),與干旱作物相比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就把輔助勞動力的婦女卷入了農業(yè)生產中。其他地區(qū)的女性在農業(yè)忙碌期也會下地幫忙,但她們的勞動量與勞動強度無法與蘇州女性相比。據(jù)說蘇州農耕期若沒有女性幫忙,男性很難單獨完成。華北地區(qū)的士大夫也不得不承認,北方婦女“不似南方村婦能服胼胝之勞也”。
其次蘇州的絲綢、棉紡織業(yè)主要依靠女性。她們對待蠶蟲就如照顧自家孩子;她們的紡織、刺繡技術堪稱全國第一。因為絲綢的價格大于農產品,所以一般情況女性的經濟收入比男性多。就算在糧食緊缺期,男性的經濟收入也只與女性相當。另外當時蘇州地區(qū)從商趨勢尤為興盛,女性的勞動角色隨之改變。她們逐漸從家庭內部走向社會,不再局限于農業(yè)生產或養(yǎng)蠶、織布、刺繡等手工業(yè),而開始從事“塾師”、“店員”、“演員”、“商人”等職業(yè)。這些職業(yè)的收入基本上高于務農,不過很多人還是以農業(yè)為本,通過其他職業(yè)賺了錢要么用于買田地,要么用于買來年播種的種子。
?
在家庭內部,經濟地位決定家庭地位。蘇州女性的經濟收入普遍高于男性且為家庭生活提供了更優(yōu)質的環(huán)境,所以其家庭地位得到明顯提升。在家庭外部,社會貢獻決定社會地位。蘇州女性作為蘇州經濟、文化繁榮的推動者,很自然地便被世人尊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