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本命年是個坎兒。2019年,第一批95后,24歲,遭遇當頭一棒。
“工作7個月就辭職”“還沒轉正就想退休”“任性”……“前輩”們不停地往95后身上貼上各種標簽,甚至還給他們造了個新詞——“隱形退休人口”。
明明才工作一年而已,95后怎么這么快就接棒90后成為輿論焦點了呢?
歡迎走近95后,看看他們到底做“錯”了什么。
“我不想混,還沒到混日子的年紀”
去年,微博話題“95后工作7個月就辭職”火了。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后則是3年半,而90后驟減到19個月,95后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閃辭一代”、“不能吃苦”、“難成大器”…對于媒體給出的評價,95年的譚樂樂白眼翻到天上。
從畢業至今一年多時間,譚樂樂先后換了四份工作,前三份都是入職兩三個月就離職了。
拿她的第一份工作來說,入職一周時她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每天到了下班時間,大家都不走,領導時不時來轉幾圈,辦公室氣氛詭異而緊張。
有80后同事告訴她:“晚走一會兒,曬曬加班,沒壞處的。”
怎么能沒壞處呢?提高效率干完活了按點走,不會耽誤晚上與朋友社交、健身、或上英語輔導班提升自己。
更讓她生氣的是,她發現公司里有些人工作時間摸魚,下午四點才開始干活,干到晚上七點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勞模了。
刷朋友圈時看到這些人變了花樣地曬加班,譚樂樂得出了一個結論:公司里大部分人都在混。
入職三個星期,她就把辭職信摔在老板桌子上。她說,人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個“工作就是混”的環境,自己遲早也會變成一條咸魚。
而她不想混,“混日子的每一天,都像在死去一點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
“錢重要,但千金難買我開心”
“上班嘛,最重要的是開心,做感興趣的事才能心情好啊。”95后何夢涵說。
計算機專業的她,剛剛放棄了在北京當“程序媛”30萬年薪的工作,回到老家成都做一名新媒體運營“小編”。
“上學時不懂自己喜歡什么,因為數學成績好,就聽父母的建議學了計算機。但我從初中就玩微博,對社交媒體有天然的熱情。我是后來才明白,比起擼代碼,八卦才是真愛。”何夢涵說。
像何夢涵一樣,把“符合個人興趣”列在職業選擇第一位的95后,比例并不小。
《95后興趣報告》顯示,超六成95后在選擇工作時,“興趣”是第一要素。而95前則認為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福利待遇”和“較大上升空間”。
“我現在工作的部分職責是刷微博,找熱點,建立話題,即便不工作我每天也會做這些。做著喜歡的事,還能拿錢簡直完美了。”何夢涵把工作當做一種享受。
對95后來說,工作和娛樂,應該、也可以是一回事。
這就不難理解,這屆95后對于北上廣的執念沒那么深了。當其他城市能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時,就沒必要去北上廣承擔那么大的壓力。這也導致新一線城市,如杭州、天津、成都、南京等地的就業滿意度趨近甚至高于一些傳統一線城市。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是來工作的,也是來交朋友的”
95后最喜歡給同事點贊。
段維每天睡前必做的事就是給朋友圈的同事們點一圈贊。“多‘互動’,才能快速熟絡起來。”段維有自己的交友“秘訣”。他希望最快時間內在公司找到哥們。
“找什么哥們,職場就不是來交朋友的!”父母告誡段維,但他并不認同。自己做的是喜歡的工作,必然會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成為生活中的朋友。
“畢竟回到家一個人也是很孤獨的,在陌生的城市里,多個朋友多條路,彼此都是依靠。”段維說。
95后對職場交友的態度更加開放,也因此產生“連鎖效應”。數據顯示,95后員工越多的地方,離職率越高。他們不光是自己離職,還很容易帶動身邊的人跟著離職。
所以,不要隨便辭退一個95后,他們真的會帶走一群好朋友。
……
事實上,95后不過是一群初入職場的“彈力球”,銳利、生猛、有主見。他們沒有攻擊心,也反對貼標簽。在他們身上,能看到70、80、90后年輕時的縮影。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社會三定律指出:
我們傾向于把跟自己相差10年以內的人視為社會精英,中流砥柱;把比自己早出生10年以上的人看成裹步不前的老頑固;把比自己晚出生10年以上的人說成無可救藥垮掉的一代。
如果有人對95后指手畫腳,他們不會當面反駁,只會在心里默默diss:你個老東西。
頭圖設計:嬌嬌兔
值班編輯:大白兔
▼
12800:了解“版權課”相關信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