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商樓目前的施工現場
修繕前的僑商樓
●修復批前公示未到期,施工方就早早“搶拆”,還稱自知手續欠缺“認罰”
●年初已因擅自動工被查處,廣州“首例房企主導歷史建筑活化”恐成憾事
文/圖 金羊網記者 劉云 實習生 陳施敏
作為廣州第一批歷史建筑的僑商樓,是對廣州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幢中西合璧風格住家騎樓式建筑。這么一幢珍貴的“老樓”本應被妥善保護及活化使用,然而,羊城晚報記者近日來到位于越秀區珠光路的僑商樓前,發現它竟已被拆得只剩一面墻。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批前公示未到期就擅自施工
5月26日中午,記者循著居民報料線索,來到位于廣州珠光路的僑商街。眼前,一棟被塑料施工圍擋布包裹住的樓體十分扎眼。若不是施工地貼著一份《歷史建筑修復工程批前公示》,人們或許還不知道,這被包裹住的樓體就是赫赫有名的僑商樓。
僑商樓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早期海外華僑回國集資建成,共三層,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廣州少有的六間相連的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格住家騎樓式建筑。可以說,僑商樓承載了廣州近現代城市發展中的僑商文化。
然而,記者在現場發現,整棟樓如今只剩下孤零零一面外墻,樓內的結構皆已不復存在。
根據施工地貼著的修復工程批前公示內容,施工項目擬對僑商街3-13(單號)歷史建筑進行調整,調整范圍1-3層,公示期限為5月18日-5月27日。
眾所周知,批前公示是動工前的公告,即批前公示沒有到期之前,是不能進行施工的。
附近居民告訴記者,從年初開始,就一直有建筑木梁從該工地被運出,就在記者到達現場前的1小時,場內還有施工現象。
為何公示還未到期就提前施工?記者向項目建設單位廣東粵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進行了解。項目相關負責人給出的解釋是:前段時間,廣州出現強風和暴雨,該樓出現危情,垮了,于是施工方進行搶險,處理坍塌的墻體、斷了的木梁和樓板等。該負責人表示,有關部門已提出歷史建筑搶險要提前報備,建設單位承認“搶險”前手續有些欠缺,也認罰。
不止一次因“手續欠缺”被查處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這樣的“手續欠缺”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記者從越秀區珠光街道辦事處提供的一份轉辦函中獲悉,早在今年1月,越秀區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已就建設單位對僑商樓涉嫌違法建設發出查處意見。轉辦函稱:“越秀區僑商街3-13號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2019年1月9日,經巡查發現該房屋未經批準擅自施工,已涉嫌構成違法建設。根據職能分工,請貴單位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廣州市城鄉規劃條例》《廣州市違法建設查處條例》《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馬上制止上述涉嫌違法建設,并進行處理。”此函同時通知越秀區城管局。
而另一份《廣州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行政處罰決定書》(穗綜越處字【2019】第1700020號)顯示,“經查,2019年1月期間,建設單位廣東粵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未按修繕規定,(在)未申領《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情況下,進行涉及改變外立面、改變房屋結構的修繕行為,拆除僑商樓三樓天面的樓頂結構和墻體,拆除面積430平方米。”該處罰決定書表示,責令建設單位改正,對僑商樓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同時對建設單位處以95000元的行政處罰。
與早期規劃及批示大相徑庭
雖然有關單位“有罰在先”,但并沒有對建設單位的違規施工起到真正的“攔截”作用。據僑商樓附近街坊反映,5月1日建設單位再次動工。在工地圍蔽鐵皮上,一張落款時間為5月1日、落款方為“項目部”的公示證實了這一說法。公示稱:僑商街3-13(單號)在近日惡劣天氣下存在重大隱患須搶修。修復工程批前公示期自5月18日才開始,5月27日到期,而建設單位5月1日就擅自開始“搶修”。
“珠江新聞眼”評論員韓志鵬告訴羊城晚報記者,5月23日當他來到被拆的僑商樓前時,見到幾名工人正陸續將場內的建筑木梁搬運出來,不時有貨車將這些民國柚木運走。“這幢近百年的歷史建筑本來保存得非常完整,在廣州是絕版的了。沒想到突然被拆成了‘大三巴’。”韓志鵬感嘆道。
記者在網上找到關于僑商樓修繕保護的過往資料。資料顯示,2007年,廣東粵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開競拍的方式獲得珠光路項目,被稱為廣州首例房企主導的歷史建筑活化案例。根據當時粵海地產提出的規劃,未來僑商樓首層及二層將打造成為一個集咖啡廳、書吧、特色西餐廳等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藝術空間;針對僑商樓的修繕保護會在保留和修復樓內拱廊、拱券、趟攏門、花瓶欄桿等特色部位的基礎上進行。
2018年,僑商樓改造項目推進時,廣東粵海地產常務副總經理黃建華曾表示,“粵海地產一直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敬畏,愿意做比時間更有耐心的城市建設者。”
如今,曾經極富“排面”的僑商樓只剩“危墻”一堵,施工結果與早期規劃以及政府批示大相徑庭。承載著民國歷史的建筑材料去往何處?后續建筑修繕如何恢復僑商樓原貌?粵海地產未給出公開答復。
韓志鵬表示,粵海地產未經許可,兩次對僑商樓進行拆除,嚴重破壞了歷史建筑的結構面貌;而房地產商給出的解釋僅是“搶險”“認罰”,這樣的答案顯然不能解答公眾的疑問。
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所長湯國華表示,從目前的施工現場來看,僑商樓后面基本拆完,只剩下前面騎樓部分,歷史建筑的整個信息丟失了,這樣的復原無異于重建,而重建一幢歷史建筑與保護一幢歷史建筑是兩回事。
【鏈接】
僑商樓:僑商文化的“活化石”
根據史料記載,廣州1890年開始長堤建設,僑商在長堤投資建設百貨公司;1900年之后,鐵路又成為僑商投資城市建設的另一種方式。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華僑投資建設的聯排騎樓,是僑商投資廣州房地產建設的見證。僑商街3-13(單號)號民居,就是在那個時候建起來的。
僑商樓是廣州少有的一連六間的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格的住家騎樓式建筑。修繕之前,其外立面保存完整而優雅,對研究廣州建筑形式、建筑歷史和城市發展有重要價值。2013年起,廣州篩選出不可移動文物線索67處、歷史建筑線索792處、傳統風貌建筑線索3087處,截至2018年已公布歷史建筑721處,僑商樓名列其中。
來源:金羊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