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最美“二十四節氣”詩畫
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的法定機關,由《公約》最高權力機關締約國大會選出的24個締約國組成,任期四年;締約國大會每兩年對半數委員國進行一次換屆選舉。委員會每年舉行一屆常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維系著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認同感和持續感,也是確保世界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創造力的重要資源。所有列入非遺名錄的遺產項目都須符合《公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公約》操作指南規定的列入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體現為以下五大領域: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二十四節氣”的申報從整體上歸為第四類遺產領域。
“二十四節氣”形成于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采用,并為多民族所共享。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產項目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