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乾符二年,秋七月,蝗災自東向西而來,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生。然鵝朝庭并沒有對這件事憂慮的人,群臣反而紛紛向唐僖宗道賀。
京兆尹楊知至上書:“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意思就是蝗蟲到了首善之地的京師,都開始奉公守法了,寧愿餓死,也不吃莊稼。這都是陛下的恩德感動了它們啊。
這樣淺顯而又無知的騙局,就是個傻子也不信啊。然鵝唐僖宗居然信了,不光他信了,群臣也紛紛表示“我們都看到了”。你以為皇帝的新衣,只存在于童話中,事實上早在古代就被活生生的演繹過。
對比下面兩個皇帝,你會發現,他們對于蝗蟲的態度,剛好是一部唐朝的興衰史。
唐太宗食蝗
貞觀二年,京畿大旱,有蝗災出現。據《新唐書》記載:“是月,大蝗,人相食”。
唐太宗李世民在視察苑中發現了蝗蟲,他抓起蝗蟲,說道:民以五谷為食,而你是毀壞五谷的罪魁禍首,如果說這是上天降下來的懲罰,那罰我一個人就夠了,你如果有靈的話,就吃了我的心臟吧,不要牽連百姓。
于是李世民生吞的蝗蟲,左右群臣慌忙勸阻,李世民說道:我所希望的就會災禍,遷移到我身上,即便有災禍有什么可以避免的呢?
以前面對蝗災的百姓,只能向天禱告,在李世民的帶動下,他們主動滅蝗,所以:“是歲,蝗不為災”。
唐玄宗捕蝗
唐玄宗開元四年,山東大蝗,飛則遮天蔽日,落則食盡五谷禾苗。山東百姓都向天禱告,卻不敢捕殺蝗蟲,眼睜睜地看著禾苗被蝗蟲食盡。宰相姚崇設立捕蝗使,讓他們到各地去督導捕蝗。
有人給李隆基上書稱:“蝗蟲是天災,是上天告誡要修德。如果再枉殺生靈,危害將更加嚴重”。你以為只有現在才有“圣母”,其實在古代就有了。于是李隆基也感到非常憂慮,對滅蝗一事猶疑不定。李隆基對姚崇說道:“殺生過多,有傷和氣,公其思之”。
姚崇說道:“這都迂腐之見,不懂變通。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有合乎規律的,也有違背規律的時候?;葹谋旧砭筒缓虾跻幝?,當然要用非常手段,違背規律也只是權宜之計?,F在蝗蟲為禍,多地發生了災荒,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如果因為救人而殺蟲導致了災禍,我心甘情愿的承擔?!?/p>
于是李隆基不再猶豫,堅定的支持姚崇的捕蝗使。這一年雖然蝗蟲有所肆虐,但是終究沒有大面積擴展開來,這都是姚崇的功勞??!
唐太宗主動滅蝗,唐玄宗猶豫不決,唐僖宗自欺欺人。三個皇帝,三種態度,他們治理下的時代,剛好三種不同的世道。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