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妹
來源| 大貓財經
別人能買的保險,對你遲遲不開放。
去投保,保險公司不收你這單。
別人能買到的額度,你買不了。
……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很不幸,保險公司的大數據系統已經“嫌棄”你了。
01 拒絕你沒商量
之前我們聊過,有人專門薅醫保的羊毛,住院騙保。
其實保險公司也一樣慘,每年保險公司們被騙走的錢有幾百億。想想,幾百億,多么巨大的數字啊。
保險公司自然不會坐等被薅,所以,保險公司專門有一個部門做大數據風控,輔助核賠人員的工作,篩查風險因素,遇到問題單拒賠沒商量,嚴重點的,可以送去坐牢。
如今,這個大數據風控已經不甘居于幕后了,開始走向“前臺”,提前發揮作用。
它可以在業務的前端,保險核保時,發揮功效:
比如,最近光大永明在網銷渠道推出的重疾險,接連有人因為“未通過我公司風險控制模型的審核,暫不能投保”;
比如,以免責最少、健康告知最寬松著稱的瑞泰瑞和定期壽險,升級以后,也出現了北京地區的投保人,只能投保50萬,這個保額距離300萬保額的上限差了一大截;
甚至,大數據風控還能走得更前面一點:
比如,騰訊微保平臺的產品,并不是人人都能買,有些人能看到產品并直接購買,有些人看到產品但需要預約,有些人甚至連產品都看不到。預約的結果就是有人等一段時間之后就能投保了,但也有人卻等多久也還是買不了。
同樣的,阿里的支付寶平臺上也有類似的事情在發生。比如有些產品在他的頁面上就是看不見,比如前段時間“相互保”上線后,也有人等很久也無法加入。
02 它憑啥“嫌棄”你
保險公司的大數據風控系統做出的判斷,都有一定的依據,不會是隨機挑人、看誰不順眼就給個拒保的。
當然,這些人里必然有“錯殺”的情況,保險公司的風控系統出了偏差,導致不該被拒保的人給拒保了;
也會有尺度過嚴的問題,比如有些人可保可拒,但保險公司最終選擇拒保。
錯殺的情況,隨著技術的進步可以解決,所有的系統都是在不斷犯錯中成熟;尺度的寬與嚴,這就看保險公司的選擇了,其實線下核保也有類似的情況,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核保員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核保結論。
目前,保險公司的大數據風控系統對外都是黑箱,具體它憑什么拒保你、不給你高保額,也不會給你解釋。
但從數據來源看,保險公司一定是綜合了多方數據的:
比如,你的理賠信息,如果之前你跟保險公司拿過錢,而數據分析還沒那么精細,哪怕你是意外受傷索賠了一筆,那也可能就先被劃為高危因素了;
比如,你的醫療信息,包括你在醫院就診的、你刷醫保卡的,目前電子病例已經鋪開,以前保險公司想查誰可能是大海撈針,現在查的不要太輕松;
比如,你的財務情況、信用情況,上了老賴名單、征信記錄有污點、官司纏身,這些都容易引發預警,尤其是大額保單。
再比如,你的保單持有情況,你的職業,你的購物記錄,消費記錄……
反正,方方面面的信息,保險公司拿到了,具體用什么、怎么用、用得好,就是保險公司的事兒了。
03 大數據也是把雙刃劍
大數據挺有用也挺可怕的。
不少巨頭拿大數據給你畫像,推你喜歡的物件,你愛吃的東西,你喜歡的歌,你愛看的劇……精準營銷已經做得挺高級了。
但有時候也挺嚇人,比如有次上午跟同事聊天說中午吃點啥呢,有人說不如試試輕食,結果過會打開APP準備叫外賣,突然發現這個你第一次聽說的“輕食”就出現在最前面時,貓妹真的沒有驚喜只有驚嚇。
大數據被拿來做保險風控也好,賣保險也好,也是早晚的事兒。
貓妹去年加保過一次,本來打算過幾年再做一次加保,現在莫名其妙覺得有壓力。誰知道哪個數據會被保險公司收集到并認為是高風險因素啊。
所以呢,投保需趁早,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如果說之前主要是擔心身體的健康情況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惡化,可能無法以最優的情況買到保險;現在是橫空殺出個大數據,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風險又高了一些。
但這也是個雙刃劍。
對個體來說,可能被拒保;對整體來說,保險公司的風控做好了,篩出的人群都是正常風險水平的,有利于保險公司降低賠付,反過來可以促使保險公司降低保費。對能正常投保的人來說,這是好事。
那么問題又來了,你怎么保證自己一定能安全通過大數據風控系統的審核?
所以,還是那句話,性價比再好的保險,你能正常投保到,才是真的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