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群玉用“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裙之美,寫盡了長裙的曼妙多姿、旖旎含情。本期我們就來說說“裙”這種服飾。
“裙”的早期字形是上“君”下“巾”,“君”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與之相接近,“巾”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布匹、服飾有關。“裙”后來也有“君”加“衣”的寫法,或上“君”下“衣”,或左“衣”(寫作“衤”)右“君”。“巾”和“衣”作為偏旁時,意義相通,都表示字的意思跟衣服有關。
“裙”最初指下裳(cháng)。古時所謂“上衣下裳”,“裳”就是一種裙子,男女皆可穿著。比如,漢樂府詩《陌上桑》:“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其中的“裙”都為女子所穿著。而《莊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中的“裙”,就并非專指女性的衣裙了。
與現在不同的是,古代男子穿裙子的情況很常見。比如《三國志·魏書·管寧傳》:“(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水滸傳》中也描寫道:“洪教頭先脫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
束裙著屐是六朝時期富家子弟中盛行的裝束,《北史·邢巒傳》記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政務。”后世因以“裙屐少年”指代那些衣著光鮮卻無所作為的年輕人,其意思近于“紈绔子弟”。例如清代余懷《板橋雜記·雅游》:“裙屐少年,油頭半臂,至日亭午,則提籃挈榼(kē,指盒子一類的器物),高聲唱賣逼汗草、茉莉花。”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也說:“沂人王生,……家清貧,然風標修潔,灑然裙屐少年也。”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中國人穿裙子的歷史悠久。很久以前,裙子就因顏色、質料、款式等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式樣,其中不乏從現實生活進入到文學作品當中的“流行款”,比如“石榴裙”“羅裙”“白練裙”等。
“石榴裙”因色如石榴的紅色而得名。如唐代萬楚在《五日觀妓》中寫道:“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再如南朝何思澄《南苑逢美人》:“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艷麗的石榴裙是女性魅力的象征,故而后世有“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
“石榴裙”側重于裙子的顏色,“羅裙”則是言其質地,即絲織的裙子。例如南朝江淹《別賦》:“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唐代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白居易《琵琶行》:“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唐紅衣舞女壁畫
至于“白練裙”,則是對白絹質地的裙子的一種稱呼。《宋書·羊欣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欣時年十二,時王獻之為吳興太守,甚知愛之。獻之嘗夏月入縣,欣著新絹裙晝寢,獻之書裙數幅而去。欣本工書,因此彌善。”羊欣因得到王獻之的真跡,書法大有長進,乃至后來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說。從此,“白練裙”成為文人所津津樂道的典故。比如唐代陸龜蒙《懷楊臺文楊鼎文二秀才》:“重思醉墨縱橫甚,書破羊欣白練裙。”
據考,唐宋以后,裙子逐漸成為女性普遍穿著的服裝,因此,一些含有“裙”的詞語通常與女性發生關聯。比如,“裙釵”可以作為婦女的代稱。《紅樓夢》第一回:“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此裙釵哉?”“裙帶”則被用來比喻跟妻女姊妹等有關的親戚關系,常常含有諷刺意味。比如《聊齋志異·黃英》:“今視息人間,徒依裙帶而食,真無一毫丈夫氣矣。”
[唐]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裙”還可以指一些形狀或作用類似于裙子的東西。古代曾經有一段時期流行帽緣周圍垂有薄紗的帽子,這種薄紗也被稱為“裙”。比如,《隋書·禮儀志六》中記載:“皇太子在上省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又有繒皂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所謂“高屋下裙”,是指帽子頂部高高隆起,下面垂著薄紗。又如宋代孔平仲《孔氏雜說》:“唐永徽以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若今之蓋頭矣。”
在現代漢語中,圍裙、墻裙、桌裙等詞語中的“裙”也表示類似的含義,指圍在物體下部、形狀或作用像裙子的東西。
此外,“裙”有時還特指鱉甲邊緣的肉質部分。北宋陶岳所著《五代史補·周·僧賦牡丹詩》中載:“老僧無他愿,但得鵝生四只腿,鱉長兩重裙,足矣。”“老僧”是南唐一個叫謙光的和尚。據傳,此僧不守戒律,饞嘴貪吃,尤其愛吃肥鵝和老鱉,因此才作“鵝生四只腿,鱉長兩重裙”之奢想。
從古至今,裙子的形制歷經演變,它也由男女共通的服飾逐漸變為女性的專屬。服飾潮流不斷變化,人們追求美的腳步也從未止息。
(本文原載《月讀》2019年第4期)
《月讀》雜志依托中華書局的資源優勢,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注重結合時政熱點、大事大勢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為傳統經典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為當代社會提供傳統的營養源泉。
訂閱方式
1. 郵局訂閱。郵發代號:2-958。單本定價6.80元,全年定價81.60元。
2. 網上購買。通過京東網、當當網、亞馬遜網上商城、雜志鋪訂購。
3. 郵購。均掛號郵寄,單本總價10元,全年總價120元。
① 郵局匯款請在匯款單附言欄注明期數、數量、聯系電話,如需發票請注明單位名稱以及納稅人識別號。
匯款地址:(100073)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里38號
電話:010-63431747
開戶行及賬號:北京工行太平橋支行 0200 0203 0900 4609 942
征稿啟事
《月讀》現面向社會征集稿件。征稿分原創來稿和選文薦稿兩類。稿件一旦采用,本刊將依著作權法規定向作者奉寄稿酬和樣刊,推薦者和原作者本刊亦會奉酬。請將作品發送至yuedu@zhbc.com.cn,并注明姓名、電話和通信地址。本刊會視欄目要求對稿件進行一定程度的編輯和加工,如有特別要求,請注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