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大別山革命老區(qū)信陽,迎來了一年中最特別的日子,肅穆神圣的氛圍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蔓延。在一些地方,清明是祭祀祖先,是踏青賞春;而在信陽,對千千萬萬革命烈士表達緬懷和敬意,是人們心照不宣的共識。
信陽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xiāng)。這里是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和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主戰(zhàn)場。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中,30多萬優(yōu)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4月3日上午,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烈士陵園,蒼松挺立,翠柏靜哀,400余名黨員干部、政法干警、民兵、學生肅立英烈廣場,隆重舉行清明節(jié)集中祭掃活動,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弘揚先烈崇高精神。
“起來!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祭掃活動在慷慨激昂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深情獻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伴著《獻花曲》低沉的旋律,10名武警戰(zhàn)士緩步走向英名墻,向革命英烈敬獻花籃。隨后,參加公祭人員面向英名墻三鞠躬,依次瞻仰英名墻、紀念碑,向13萬名浴血鄂豫皖、長眠大別山的革命先烈致敬。
在紅田慘案遺址、列寧小學和鄂豫皖中心區(qū)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大別山干部學院的學員們莊嚴地向英烈敬獻花籃,一個個紅色故事、一位位英烈事跡,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激蕩靈魂、筑牢黨性。
翻越大別山腹地,來到位于南灣湖畔、群山環(huán)繞的浉河區(qū)董家河鎮(zhèn)綠之風李芳希望小學。這里亦如一簇火紅的映山紅,把春日的茶鄉(xiāng)點綴得絢麗多姿。
在學校大門一側不久前落成的“桃李芳華園”里,60余名佩戴黨員徽章的同志整齊佇立在全國最美教師李芳塑像前,祭英烈、懷英雄、溫誓詞、踐初心。他們是參加“清明祭英烈、遺志永傳承”主題黨日活動的浉河區(qū)教育系統(tǒng)的黨員干部。
“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浉河區(qū)教體局局長王天安動情地說,“李芳老師用行動證明,在教師平凡的崗位上,唯有腳踏實地、言傳身教,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方能真正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4月5日一大早,捧著鮮花的年輕人,帶著孩子的夫妻,還有相互攙扶著的老兩口……在通往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的路上,不同年齡、身份,彼此素不相識的人群,如同約定般,自發(fā)組成了一支特別的祭掃隊伍。
來自武漢的沈女士帶著5歲的孩子正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廣場瞻仰先烈雕像。“借著探親的機會,領著孩子接受一下紅色教育,讓他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說話間,她小心翼翼地整理著孩子敬獻的潔白菊花。
“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此時,廣場前傳來鏗鏘有力的少先隊宣誓詞。來自信陽市第九小學的100多名少先隊員胸前佩戴紅領巾,排著整齊的隊伍,以自己的方式向曾經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先烈獻上哀思。
隨后,小隊員們進館參觀,他們跟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認真觀看每一幅圖片、每一尊雕像,仔細閱讀每一篇人物介紹、每一個動人故事。平時嘻嘻哈哈的小朋友們此時都變得格外安靜,大家時不時被前輩的英勇事跡所吸引而駐足……
來源: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鄒 樂
1.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我們盡力找到最終來源和作者,對未找到的敬請見諒;
3.如有侵權問題請隨時聯系我們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