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正在發生劇變,在大時代中的每一個人都深受影響,包括作為教師的我們。但是,無論哪一個時代,人都是要求有意義地生活,“意義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意義是什么?用馬克斯·范梅南的話說:“意義早已暗含于視覺、聽覺、觸摸、被觸摸,以及與世界的接觸的前反思性的反思中,早已暗含于對以上所有經驗的現象性的反思之謎中。”
因而可以看出,意義不是挖掘出來的,意義是我們自身與世界的聯系,意義是我們生命內在的表達。離開了意義,就切斷了人類生存的精神臍帶;離開了意義,我們就只能生存在一個純粹物化的世界。在一個純粹物化的世界中,生命那敏感而溫潤的觸角會慢慢走向鈍化,而我們也會逐漸迷失于一個符號的世界,進而再也看不見自己,看不見他人,再也無法捕捉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
由意義構建起來的世界并不在彼岸,相反,它就在這里,就在當下。它不是對象化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遠離我們自身的意義世界,人們常說,世界就是我和我的環境,意義世界也是如此,因而,它不在別處,它就是我們;它也不是時間性的概念,意義世界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它是當下正在發生的,進一步說,意義世界存在于“此刻”,“此刻”在我看來更像一個空間概念,此刻我們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在感受什么,在生成什么,等等,構成了意義世界的空間樣態。
▲
陳文艷
1
意義世界的核心:認識自我
1
構建一個能夠安放自己的東西
為什么說認識自我是意義世界的核心呢?作為教師,今天我們有一個最直觀的認識,世界變化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和預期,我們都無法置身“世”外。另外,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想過好這一生,但現實并非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一切都與認識自我有關。認識自我不是最終目的,認識自我其實就是構建一個能夠安放自己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變得更好還是更糟都與安放自己的東西有關。換句話說,意義世界是更好還是更糟,取決于我們的自我認識。
2
認識自我需要找到三個坐標
陳嘉映先生最近有一個演講,就是談自我認識。他說:“在蘇格拉底的意義上,‘認識你自己’跟我們今天所說的‘認識世界’差不多。認識人本身,差不多就等于說認識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是認識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這是極其深刻的道理。對于今天的教師來說,我們認識自我,并非簡簡單單的對自己的認識。因而,認識自我需要找到三個坐標。
第一個坐標是在時代中的坐標
我們首先要把自己放到大時代、大環境中去,在社會波瀾壯闊的整體變革中,每一個人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具體說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于過去,它具備了鮮明的新時代特征,因而,它需要我們更加深刻地把握時代的歷史方位,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從而聚焦新的目標開啟新的征程。在恢弘的新時代背景中,我們都將被標注在時空巨大的坐標上,不同的是,我們是清醒者,還是糊涂者;我們是積極響應者,還是冷眼旁觀者,將決定我們在時空坐標中的不同位置、不同意義。
第二個坐標是在學校中的坐標
學校是我們的棲息之所,作為教師,我們天然與之緊密相依。與時代背景不一樣,學校是我們具體生活、工作的地方。找到自我在學校中的坐標就是明確自我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辦學品質的維護者,還是破壞者;我們是學校品牌的塑造者,還是損毀者;我們是學校發展的同心者,還是異鄉人。不同的關系構成不同的坐標體系,而唯有找到自我在學校中的那明亮坐標,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學校是我們生活的地方而不僅僅是工作的場所。
第三個坐標是在教育中的坐標
教育發展到當下,作為教師,在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到底是什么呢?是領跑者,還是追隨者;是創新者,還是守舊者;是卓越的貢獻者,還是平庸的索取者,等等,答案不同,意味著我們在教育發展中的坐標是不同的。我相信,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坐標,我們便能夠看到什么樣的世界,而自我不過是世界的投影罷了。
3
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這三個坐標其實就是我們的位置,它是我們與時代、學校以及教育之間的關系構成的,這種關系是多維的,呈現了不同的特質。過去我們強調認識自我,往往脫離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而單純強調對自我的認識,這是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我的根源。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才能真正認識自我。
2
意義世界的路徑:從生存走向存在
認識自我使我們逐漸擺脫了物化、僵化的危險,從而打開了富有熱情和生命力的意義世界的大門。與外部世界建立深厚的關系的過程不僅使我們認識了自我,也使我們逐漸從生存走向存在,生存是生命最低限度的要求,而存在則有了目標、價值和實踐的更高訴求。
從生存走向存在,這是我們抵達意義世界的基本路徑。
1
目標層面:尋求高于生存的東西
有沒有高于生存的東西,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滿足于我們生存的東西往往滿足于我們生理的需要,而對于精神層面的需要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梅嶺小學的發展歷史上,我們提出“卓越”的發展目標。雖然,現存的目標已經足以讓學校生存與發展,但是,我們希望她更加完美,這種目標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展示一所學校更好的品質、更好的樣態。我們知道完美是無法實現的,但是我們并不放棄追求完美,學校如此,教師也是如此。尋求高于生存的東西必定會刺痛生存本身,我想,這才是存在應有的感覺。
2
價值層面:形成超越有用的觀念
今天,我們很多人容易陷入“價值旋渦”,其中最主要的干擾往往來自于“有用、無用”的爭論。畫家、散文家豐子愷先生講過一個小故事:“從前日本有一個名畫家,畫一幅立軸,定價大洋六十元,畫中只是疏朗朗地描三粒豆。有一個商人看見了,驚嘆道:一粒豆值大洋二十元!?”于是人們問:“畫畫有什么用?”豐子愷先生回答:“畫畫是無用的,可是無用便是大用。”價值意義既以人的需要為本,也基于人的目的、理想以及廣義的價值觀念。事物對人呈現何種價值意義,與人具有何種價值目的和理想、接受何種價值原則等等往往難以分離。因而,當我們更多的陷于“自我需要”,傾向于接受以“自我需要”為取向的價值原則,必然會忽視更為深層次的目標、理想和信念,而那些看似無用的價值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3
實踐層面:創造逾越有形的世界
康德認為,人實際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活在現象世界,作為現象世界的人是肉體,與其他生物差不多,要服從自然法則,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人是有靈魂的,作為本體世界的人是自由的。康德所說的揭示了人在實踐層面的兩種屬性,一種是自由的,一種是不自由的。雖然我們需要服從自然法則,但是人的靈魂使他可以作出超越自然法則的選擇,而選擇使人獲得了自由,從而可以創造出逾越現實的另一個世界,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能夠引入意義地表達。
由我們構造的意義世界,始于尋求高于生存的東西,在超越有用的觀念的引領下,通過展示我們內在自由的實踐,最終實現了從現實的、有形的世界中掙脫出來,“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能夠引入意義地表達。
3
意義世界的構建:成己成物
第三個方面,我要具體談的是作為教師的意義世界的構建。我們知道意義世界的核心在于認識自我,這里的認識自我其實是認識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我們也知道了抵達意義世界的路徑,即從生存走向存在,以實現我們內在的自由。作為教師,意義世界的構建概括起來,可以用“成己成物”來說明。“成己成物”語出《禮記·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指的是自身要有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離開了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意義世界的構建都是無法實現的。
1
促進自我完善
我們都知道,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第一個聚焦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時代我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綱領性文件。其中就明確提到,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特別提到要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按照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我們可以對照自身發展,尋求完善與提升的地方,實現從合格教師到卓越教師的跨越。
2
促進兒童成長
在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隱藏著一個最根本的關系,那就是我們與兒童的關系。我們對時代的觀察,我們對學校的認識,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歸根結底是我們對兒童的理解,對兒童的理解構成我們觀念的整個世界。對兒童的理解需要轉化為我們促進兒童成長的行動。從本質上說,促進兒童成長就是促進教師成長。
在今天,教師的成長早已與兒童的成長融為一體,離開了兒童的成長談教師的成長是沒有道理的,離開了教師的成長談兒童的成長也是不現實的。兒童是我們整個意義世界的起源,兒童的身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豐富性以及復雜性,作為教師,要不斷探索與發現兒童成長的秘密,但是也要防止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意義的終結者。
3
促進學科建設
作為教師,我們都承擔著具體學科的教學研究工作,這是我們所構建的意義世界的土壤,也是我和我的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教師的意義世界離不開現實的世界。促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我們的理性精神,用羅素在《西方哲學史》里的話說,“運用自己的理性并培養自己的理性的人,似乎是心靈既處于最美好的狀態。”
所謂理性精神是對任何客觀事物的熱愛與專心,在我們的學科教學研究中,我們需要關注如何呈現學科教學應有的過程與樣態,如何更好實現學科培育人、發展人和成就人的價值追求。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我們的教育信念、教學理念和學科理解等等充分融入到教學實踐之中,讓學科發展在核心價值、典型特質以及基本范式等等方面都得到豐富與凝練。如此,我們便可以說,我們發展了學科,學科成就了我們。
4
促進學校發展
當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在學校中的應有位置,當我們每個人都能與學校建立更深層次的關聯,我們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安放之所,我們也對自己的認識,包括對作為教師的理解也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找到自己在學校中的位置不要簡單理解為是一種空間存在,它更像是一種價值實踐。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的空間里,不同的物質坐標上,只有我們融入到學校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學校卓越追求的共同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才有了共同的精神面相,也才能夠賦予時空坐標以更加深遠的精神維度。
如果說促進自我的完善和促進兒童的成長都是“成己”,那么促進學科建設與促進學校發展便是“成物”。在教師的意義世界中,“成己成物”本質上是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在前面講到的“認識自我”,它是我們意義世界的核心,“認識自我”使我們從生存走向存在,而“存在”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的過程就是“成己成物”的過程。
本文為揚州梅嶺小學陳文艷校長在2019"常春藤"學院暑期培訓活動的主題發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侵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