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不經意采集到的標本,研究后被發現是新種,剛剛過去的五一,在一篇發表的論文中,這個新種被命名為“巴朗山雪蓮”。
雪蓮是一種生活在高山的植物,以苞片包圍花朵形成類似溫室的保溫結構著稱,青藏高原擁有世界最多的種類。
但這一次發現的“巴朗山雪蓮”,被論文第一作者張亞洲比作“植物界的大熊貓”。考慮到其生長的環境在巴朗山埡口附近,是繁忙的旅游線路,加上當地的牛羊放牧,張亞洲也呼吁保護新物種,“希望下次故地重游,這些冰緣帶上頑強的生命依然能夠茁壯成長”。
巴朗山上發現雪蓮新種
張亞洲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的在讀博士。2017年8月,高山組團隊去青藏高原地區做野外調查,途經巴朗山。他印象里,那天天氣不錯,“大家就準備去巴朗山埡口附近的流石灘去調查一下。”
張亞洲在實地考察
所謂流石灘,張亞洲解釋,即高原上的石頭風化后形成的流動的碎石生境,“位置在草甸以上、積雪以下,我們學術上稱為冰緣帶。”在那里,他們采集了多種雪蓮的標本,其中便有一種苞片為黑色的雪蓮。“當時沒有注意,因為它跟巴朗山上一種褐花雪蓮很像。”
不過回去以后的分析中,張亞洲注意到:這種雪蓮與已知的其他種類的雪蓮差異較大。“它的苞片是黑色的,不像天山雪蓮的乳白色;苞片的邊緣還有流蘇狀的齒,這在褐花雪蓮上也是不存在的。”此外,這種雪蓮還有腺毛,“散發出刺鼻的芳香性氣味。”
在形態觀察之外,張亞洲介紹,他們還對這種雪蓮做了系統發育學分析。“測定它的DNA片段,比較其在系統發育樹上與其‘親戚’的基因差異。”結果顯示,盡管形態上這種雪蓮與褐花雪蓮很像,“但是在分子層面上兩者差異很大,支持它是一個新種。”
再考察
成熟植株小于500 命名“巴朗山雪蓮”
確認這是一個新種后,一年后,張亞洲他們又去了發現地——巴朗山,“補充調查野外的狀況。”這次調查中,張亞洲介紹,這個種的雪蓮分布的區域非常狹窄,大約就在方圓10公里以內。“成熟個體小于100株。”他表示,考慮到可能調查不完全,因此保守估計小于500株。他也補充,根據對川西的廣泛調查,巴朗山應為其目前唯一的產地。
巴朗山雪蓮
新種認定的論文在今年5月1日于《北歐植物學報》在線發表,這種雪蓮被命名為“巴朗山雪蓮(學名為Saussurea balangshanensis Zhang, Y.Z. & Sun H)”。
“植物界大熊貓” 呼吁保護
張亞洲表示,如果一個物種的居群很小的話,對其繁衍影響很大,“基因的多樣性較小,居群會很脆弱。”根據調查結果,他們參照了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我們認為巴朗山雪蓮為極度瀕危。”張亞洲說:“它相當于植物界的大熊貓了,甚至說,比大熊貓還要稀少。”此外,其所在的高原冰緣帶生態系統也很脆弱。
另一方面,張亞洲也表示,由于巴朗山雪蓮生長的位置距離巴朗山埡口很近,“那里是繁忙的旅游線路,不少游客會停下來觀光休息,存在攀折高原花卉的情況。”加上當地牛羊放牧,“也會破壞其生存環境。”
巴朗山雪蓮
張亞洲提到,人們對雪蓮的藥效有一定誤解,“沒有影視作品里的‘奇效’。”記者咨詢了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曹梔,她介紹,雪蓮花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祛風濕、消腫止痛,“很多其他中藥都有這個效果。”她表示,不敢說雪蓮花的藥效更好,“有時候也是個心理問題。”
“希望大家不要破壞這些高原上神奇的精靈,也請不要購買。”張亞洲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也呼吁當地的自然教育機構、植物愛好者、科研工作者以及相關主管部門積極宣傳保護這個瀕危物種。”5月3日,他在微博中說道。他寫道:“希望下次故地重游,這些冰緣帶上頑強的生命依然能夠茁壯成長。”
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 圖據受訪者
編輯 陳艷妮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