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津站《精衛填海》油畫 孫立偉 攝
關于“精衛填海”的動人傳說可謂深入人心。特別是在天津,走進天津火車站,抬頭仰望,旅客們就能見到津門老畫家秦征在1988年帶領幾位年輕畫家共同完成的穹頂油畫《精衛填海》;天津歌舞劇院排演的芭蕾舞劇《精衛》,自2002年率先在全國搬上藝術舞臺并久演不衰,至今已成劇院一部經典保留劇目;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谷景觀雕塑《精衛填海》,向每一位到訪者講述著這段神話故事……可歌可泣的精衛鳥,已經藝術化地融入到天津這座沿海城市的發展脈動中。
昨天,本報記者專訪了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81歲高齡的專家羅澍偉和青年學者、民俗專家由國慶。聽他們講述關于“精衛填海”的歷史起源、與天津的淵源和深刻的精神內涵。
“精衛填海”源于《山海經》中的一則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精衛原本是炎帝很喜愛的女兒,有一天,這女娃到東海去玩,豈料突遇風暴,女娃被大海吞滅后化作神鳥精衛。茫茫大海之上,精衛鳥日復一日地一次又一次從山上銜來石子、樹枝投進大海,希望把大海填平,善良的愿望、鍥而不舍的精神、宏偉的志向都為人們所敬仰。更有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所寫:“精衛銜微木,將以之填滄海”,贊揚了精衛鳥敢于向大海抗爭的悲壯精神。
羅澍偉介紹說:“精衛填海是一個美好的傳說故事。在古代對海的劃分是不精確的,將大陸以東的海洋統稱為東海,包含了渤海灣。因此這個傳說的起源,跟天津是有關聯的。天津火車站的著名巨幅穹頂油畫《精衛填海》,就是對精衛鳥藝術化、形象化的文藝創作。”
由國慶認為,天津火車站的穹頂油畫《精衛填海》詮釋了“意志堅定、鍥而不舍、自強不息、期盼美好”的精衛精神。“時至今日,南來北往的旅客途經天津站,都能夠看到這幅震撼人心的穹頂油畫巨制,女神精衛婀娜多姿、長發飄逸、背生雙翼、呼風喚雨,她劈開厚厚的云霧,奮力將無數碎石拋入大海,生動展現出中華民族移山填海的雄渾氣魄。”
羅澍偉、由國慶兩位專家共同指出,天津設衛建城600多年,經歷了滄海桑田的演變過程。天津曾為黃河故道,退海之地,于是便有了歷代所相傳的天津之地由精衛填海而來的說法。由國慶還特別提到,海洋文明在天津有著悠久的歷史。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隨著海岸線逐漸退縮,泥沙淤積,造就了天津退海之地,天津市區露出海底成陸,形成天津人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平原。在戰國時代,天津市區已有先民辛勤勞作,休養生息,天津先民對大海無不抱有深深情感與依賴。
羅澍偉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精衛鳥這個流傳于民間的文化形象,寄托著百姓對城市家園建設的美好期許,這正是塑造精衛精神的根本意義所在。“小小的精衛鳥,不輕視一根樹枝,一片樹葉,以弱小的身軀,將茫茫大海填補起來筑成家園。這與天津衛的源起、一代一代天津人以無窮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將滄海變桑田的城市性格非常符合。應該說,精衛鳥就是天津人的偶像,精衛精神就是天津的城市精神。作為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百姓,我們應該從個人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一點一滴做好身邊事情,講好精衛故事,凝聚社會正氣,煥發創造活力,塑造城市精神。”
來源:天津日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