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一個移民大國,許多華人移民澳洲后依然保持著自身的傳統文化。
但是移民澳洲后的你們,過得幸福嗎?
雖說每個人生活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謂的幸福感更是難以用標準衡量,但是SBS最近的調查,卻揭露了一個移民真相:
如果移民不適應澳洲文化,那么不管留在澳洲多久也不一定會提升個人幸福感;
反之,越適應澳洲文化的移民,幸福感越高。
SBS最新調查
本次調查主要研究了來自西方國家以外的移民的居澳時間、文化適應度和個人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其中,“個人幸福感”涉及一個人的生活質量,是從兩個層面衡量:其一是對自身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其二是對特定生活領域的滿意度,如成就、情感、健康、安全、社區關聯和保障方面。
調查使用了澳大利亞整體個人幸福指數(Australian Unity Personal Well-being Index ,PWI)來衡量個人的幸福感,分值從0-100不等。
調查顯示,澳洲總人口的PWI平均值介于74.2至76.8分區間內,而技術移民的平均PWI略高,為77.27。
與總體澳洲人口相比,這些移民擁有較高的教育程度、技能和工資水平,這有助于提升其個人幸福感水平。
不過,與澳洲其他人群相比,技術移民在社會關聯度一項中的得分最低。
這里的社會關聯度,是指一個人與社區其他人的聯系數量及強度。
SBS分析認為,技術在社會關聯度一項的較低得分可能是因為:
01.技術移民與自身族裔及大家庭保持著密切聯系;
02.他們很少有機會融入到廣大的澳洲社會中;
03.他們感覺被排斥于廣大社區之外。
與此同時,調查發現,那些個人幸福感較強的移民往往有以下特征:
01.對澳大利亞文化的適應性高于其祖籍國傳統文化;
02.較高的英語語言能力;
03.具有澳大利亞身份。
也就是說,越適應澳洲文化的移民,幸福感越高。但是如果移民不適應澳大利亞文化,那么在澳大利亞呆得再久也不一定感到幸福...
調查背后的現實
調查并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很多人移民澳洲后沒有選擇適應新文化,而是選擇在保持自己文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文化層次。
這就叫做“雙元文化主義”,日常生活中,移民會在母國文化和澳洲文化間切換,也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印度家庭移民到澳洲,但是他們沒有去刻意融合澳洲文化,而是在飲食習慣、語言和朋友圈子這幾個方面,還是維持原來在印度的水準。
那么這一家人,可能沒有什么機會看澳式足球,不會支持哪一支球隊。
也就是說,他們在文化上與澳洲社會主流人群割裂了。
但是另一方面,移民要做到完全的文化適應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這就意味著,移民在適應澳洲文化后,必須舍棄母國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
很多來自非西方國家的第一代移民在移民澳洲前,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就已經在母國成型了,因此適應澳洲文化并不容易。
還有些人為自己的傳統文化感到驕傲,與親戚朋友保持密切聯系,以及移民國的多元文化政府允許其維持祖籍國的傳統文化。
許多移民年輕時憑借技能、知識、技術或投資來到澳大利亞,作出貢獻,但是生活在澳洲,終有一天會變老、退休。
如果移民沒能很好的適應澳洲文化,那么在晚年時很可能遭遇的社會孤立感。
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老年人患上抑郁癥的風險高于來自英語母語國家的人。
因此,以調查中的樣本為例,技術移民平均年齡為38歲,在“社區聯系性”方面得分較低,那么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可能會陷入社會孤立的陷阱。
澳洲政府應該讓移民在陌生文化中變老的過程,更加舒適。
這需要像澳洲多元文化社區服務(Australian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Services)和澳洲多元文化基金(Australian Multicultural Foundation)等這樣的機構及政府部門擔負更多責任,鼓勵社會參與。
生活本就不易,在異國他鄉打拼就更難了。
雖然一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有付出才有收獲。
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勇敢前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