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故宮里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海錯圖》是故宮總藏畫譜116件中唯一一部由民間畫師所繪的圖譜,據說乾隆皇帝也是它的忠實“粉絲”。這次展覽就以《海錯圖》為藍本,在充分考證史料的基礎上,運用數字科技,復活古人所認知的奇幻海洋世界。展覽還通過寓教于樂的互動游戲與科普活動,帶領觀眾了解海洋生物習性、認識海洋文明,感受古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秘有趣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吧。
乾隆皇帝的“枕邊書”
“海錯”是中國古代對種類繁多的海產品的統稱。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聶璜走訪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生物,探訪海客、漁民,將他看到、聽聞的海洋生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下來,終于于1698年完成了一部記載了371種生物的《海錯圖》冊頁。全書共4冊,前三冊藏于北京故宮,第四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聶璜在書中描繪了各類光怪陸離、口耳相傳或親眼所見的海洋動物,它們或威風凜凜,或憨態可掬,如兇猛食人的海蜘蛛、頭生雙角的潛牛、鱉身人首的海和尚……這些生物神采奕奕、躍然紙上。作者不但用畫筆記錄了海洋生物的外形特征,還會附上小詩一首,描述發現的經過以及傳說典故,并附帶介紹海味的烹飪方法。此外,書中還有“黃魚化鴨”“刺豚變豪豬”“麻雀化花蛤”“虎鯊變虎”等奇幻故事,講述古人關于生命演化的奇思妙想。
1726年(雍正四年),這部書由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深受乾隆、嘉慶等皇帝青睞。乾隆更是下令將它編入《石渠寶笈》續篇,專門讓人把這套畫冊重新修補、裝裱,放在居室里。
2014年,故宮出版社出版了《清宮海錯圖》,這部沉寂數百年的曠世奇書終于得以“走出宮墻”,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古代海底世界。
海底版的“清明上河圖”
據悉,該展覽由故宮博物院指導,邀請專業博物館策展人、生物科學家團隊共同合作,前后耗時數月,對《海錯圖》中300多種生物進行了科學考證,并將書中文言翻譯成白話,復活“故宮里的海洋世界”。同時,主辦方還對清代服飾、地理、飲食文化、宮廷傳統風俗等展開了大量背景研究考證,以確保展覽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教育性。
“故宮里的海洋世界”以奇幻、玩樂、探索為主要概念,以聶璜的考察路線為脈絡,運用數字科技、多媒體方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信步海濱,走訪漁市,探究漁民口中、旅人筆下的謎之生物。觀眾可以見古人之所見,聞古人之所聞,思古人之所想,體味隱匿于《海錯圖》圖文之下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觀,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展覽入口處使用了8米長的巨幅投影,展現出一個完整的《海錯圖》長卷,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在古代的海洋奇幻世界當中。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不斷地映入眼簾,猶如上演著一幕海底版的“清明上河圖”。
3D+互動,領略海洋之美
展覽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科普知識點融匯進互動游戲中,賦予古代圖譜更鮮活的可能性。例如,通過數字沙盤結合裸眼3D技術,就可以像立體百科全書般呈現潮間帶的可愛生物。展覽中還融入了物聯網、圖像識別技術和傳感器的應用,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全方位結合,可謂其樂無窮。
觀眾在觀展前,可以領取一張海怪通緝令,在展覽里面去尋找各種海怪印章,集齊后還可以兌換小禮物。參觀后,還可以參加手工坊活動,親手制作錢串魚風鈴,了解康熙和乾隆年間的銅錢式樣等。
主辦方還精心設計了10個和《海錯圖》緊密相關的游戲,觀眾可以一起瘋狂撒鹽抓蟶,玩海洋生物版的“跳房子”等。海洋生物,古今交錯,在這個盡顯聶璜筆下妙趣橫生、紛繁復雜的“海底世界”中,相信每個來看展覽的大人、小朋友,都能在感受夏日清涼之外,真切地領略海洋之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