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正的有機果,用水洗一洗可以直接吃了。”7月11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慶勝博士在火炬區智慧農業大棚里,一邊觀察大棚果蔬的生長情況,一邊推介起這些新技術產品。
火炬區頤康老年中心旁的空地已成為現代農業的“試驗田”。這個智慧農場占地約12畝,其中,溫室大棚約3畝。溫室大棚里,一排排綠油油的香瓜、青瓜、豆角苗長勢良好,有的開著花,有的結了果,一派生機盎然。
實時掌握果蔬生長數據
這個溫室大棚不簡單,是火炬區探索智慧農業、打造都市農業品牌的“試驗田”。
“整個大棚高約5米,載培槽的果蔬苗沿著這根白線往上長,可長到3米多高,一株的產量比傳統種植方法高出5-6倍。”火炬區農業服務中心農業股負責人陳成果介紹。
這個溫室大棚是由政府引導,省農業科學院提供技術支撐、公司管理運營。中山市華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新文自豪地說,這個大棚種植采用巖棉栽培技術。據介紹,農用巖棉栽培是現代化農業最先進的栽培技術,從栽培設施到環境控制都能做到根據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進行監測和調控,具有一般傳統土壤栽培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可實現省工、省力、省水、省肥、安全、可控。
在大棚里一排排的綠色長廊間,設有軌道,小型操作車可在軌道上滑行,具有自動升降功能。每株藤苗下放有實蠅粘膠板,實現環保殺蟲。
“為了采摘方便,通過自動升降操作車可實現輕松采摘,并且不會弄壞藤苗。”陳成果說,整個溫室大棚里,只需一個工人就可以輕松完成。
溫室大棚采用了智慧農業云平臺,通過已安裝的戶外氣象監測系統、土壤墑情臨測及智能遠程灌溉控制系統、智能養殖監控系統、網絡攝像機等傳感設備實時采集農業環境的空氣溫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溫度與風速等數據。可及時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生產風險;同時可遠程自動控制生產現場的灌溉、通風、降溫、增溫等設施設備,實現精準作業,減少人工成本的投入。
打開手機APP,溫室大棚的情況盡在掌握中,展現了現代科技化農業的魅力。
一番精心觀察后,林慶勝發現,門口的幾株果蔬花朵里有一些薊馬。“按理說,土壤種植時才有薊馬,這里沒有土壤,可能是開門時鉆進來的,這個將帶回實驗室研究。”林慶勝邊說邊把一幅清晰的薊馬圖片傳送到實驗室平臺。
“接地氣”的政產學研
“這可以說是政產學研合作的優秀案例,把項目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喊口號。”蘇新生十分推崇這個創新做法。
早在2017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與中山市華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華力作物質量控制研究工程中心。今年6月底,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工作站在火炬區農業服務中心掛牌成立。中山市華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五家共建單位之一。
入站的六名博士,均來自省農業科學院。其中,林慶勝、高燕、佘小曼、宋子偉四位博士在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分別負責病蟲害防控、水肥藥一體化、植物病害防控、生物防治;張木、張艷兩位博士分別在資源環境研究所、蔬菜所究所工作,分別負責土肥配方使用、果蔬品種篩選。林慶勝說,未來根據需要還會有農業設施等方面博士加入進來。
陳成果坦言,此次博士工作站的成立是政產學研合作的延伸,博士工作站將在促進政產學研合作基礎上,為火炬區農業產業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的農業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供需對接。
林慶勝說,他每個星期都要從廣州來火炬區一次,在溫室大棚以及火炬區其他現代農業點進行觀察研究,并將一些新的發現帶回省農業科學院進行實驗。
林慶勝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山市第四批農業科技特派員。他深有感觸,以前很多成果是寫在期刊上,如今要把文章寫在大地上,溫室大棚正是“接地氣”政產學研合作的探索。“這里的數據可以供研究所研究時使用,研究所實驗室研究出來的成果可以在這里轉化。”林慶勝介紹。
“林博士還從省農業科學院帶了一個項目,未來每年可以接到10個以上的項目在這里孵化。我們還著手院士工作站建設,讓農業科技成果真正的能落地轉化。”蘇新文說。
編輯:黃耀燃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火炬區農業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