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啊,南紅被炒得十分火熱,大有與和田玉、翡翠三足鼎立的勢態,不止是文玩愛好者,很多明星也紛紛買上一串給南紅捧捧場!不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只以為南紅是現在才火起來的,殊不知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人就玩起南紅來了!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瞅一瞅古人是怎么玩南紅的吧!
據說,在封建時代,一名君王認為獨有白玉、青玉,賞玩起來很不過癮,于是就派使者尋找天下美玉。使者遍尋不著,畏罪逃亡云南,陰差陽錯之下竟然發現了赤玉——南紅瑪瑙。
傳說雖然不盡可信,但是南紅瑪瑙,確確實實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玉石制品之一,有的古品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
現今存世最早的南紅制品—— 金沙古國南紅貝幣
比較近點的,就比如說清朝吧,相傳雍正帝喜佛,而作為“佛教七寶之一”的南紅,順理成章地進入官僚階級,很多朝中大員身上所佩戴的朝珠,就有南紅制成的配珠。不過,這等殊榮,也只有高級別的官員才有,普通官員是用不上南紅的。
一、開采與產地
在開采上,古代技術發展還不成熟,主要采取長期人力打鑿的方式,除此之外,交通運輸方面也有諸多限制和意外,所以出產的原石多裂紋。直到今日,著名的保山南紅依舊以“多裂”聞名,甚至還有“無裂不保山”的說法。
至于產地,古代南紅主要有兩大產區——甘肅迭部和云南保山。這兩大產區的老南紅,是區別于現下流行的新南紅的,即四川涼山南紅。人們普遍認為,產自迭部的甘南紅質量是最佳的,但是保山南紅卻憑借著實力一直高坐南紅宗主之位!
二、古代珠型
老南紅身上綹裂多多,雕刻難度大,就算雕出來了成品也總是不合人意的,所以古代南紅雕件是比較少有的。清朝有很多雕刻作品,其實并不是真正的老南紅,而是東紅。所謂東紅呢,產自東瀛日本,是利用高溫或是酸性處理等燒色工藝,使得偏灰白色的瑪瑙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顏色轉為偏紅色,所以究其實質,并不是真正的南紅。而對于真正的老南紅而言,古人一般是揚長避短,把其制成珠子。
1. 扁珠。別稱橄欖珠,歷史悠久,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珠體不大對稱,孔道有明顯磨損,通常有厚重的包漿,這一類大多是元明或更早時期的;另一種就比較規則了,開始追求對稱了,年代一般就晚于第一種,是清朝到近代解放戰爭時期的。
2. 瓜珠。類似于南瓜造型的珠子,想起來就覺得可愛,古人也是比較喜歡的。這種造型大致在宋遼時期開始出現,后來持續發展,在元明時期達到頂峰,后來比較少見了。
3. 算盤珠。顧名思義,因為形狀酷似算盤珠子,故得名。這類南紅珠子流行于清朝。
4. 藏區圓珠。圓珠一向是中原文化比較鐘愛的,在西藏出現得比較晚,差不多是清朝到解放戰爭時期,流行于藏區。
5. 朝珠。上文提到過,因為清朝皇帝的喜愛,級別高的官員大臣也喜歡用南紅制成朝珠佩戴。據考察,有些級別不夠的官吏也有偷偷使用過南紅,這也可以證明南紅在清朝確實是太火了。
南紅雕花珠,朝珠的衍生品之一
既然古代人也這么喜歡玩南紅,我們不妨看看他們是如何把玩的,學習借鑒一下也未嘗不可!
文章來源:拍品匯APP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