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xué)子弒母案嫌疑人被抓了。
僅1小時,這一話題就登上了各大熱搜榜。
最初關(guān)注這個案件,是在2016年。
那年2月,謝天琴死在了福州一所中學(xué)的教職工宿舍內(nèi),其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懸賞萬元緝捕。
消息一出,很多認(rèn)識吳謝宇的同學(xué)和老師,都表示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一個是涉嫌弒母的高智商犯罪分子,一個是眾人口中完美無缺的“別人家的孩子”,這個世界似乎存在著兩個迥然不同的“吳謝宇”。
正如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老師所說:
任何看似荒誕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
吳謝宇的個人微信主頁,簽名是拉丁語,意為“我來,我看,我征服”。
那是凱撒大帝在澤拉戰(zhàn)役中,打敗本都國王法爾納克二世之后,寫給羅馬元老院的著名捷報。
或許他認(rèn)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而造成如此認(rèn)知的,正是他死去的母親:謝天琴。
謝天琴思想傳統(tǒng)刻板,自我要求極為嚴(yán)苛,當(dāng)然對兒子也不例外。
為了彌補缺失的父愛,她對兒子的照顧可謂是無微不至,小到洗衣做飯,大到就業(yè)擇偶,均一手包辦。
從物質(zhì)到精神,吳謝宇似乎都從未斷過奶,是個被媽媽控制的“媽寶男”。
但對此,吳謝宇曾是心存感激的。
他通過保送、狀元、學(xué)霸、獎學(xué)金等一系列好消息,來回報母親的辛苦付出。
為了不讓母親失望,他從小被“訓(xùn)練”著戴著面具示人,自己的真實想法,都埋藏在心底,從不示人。
慢慢地,他變成一個心思極重的人,哪怕是對自己的至親,都不曾敞開心扉。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人生有多大的影響?
網(wǎng)友高贊回答:
早就習(xí)慣父母事事操心,而自己也逐漸習(xí)慣把自己當(dāng)作孩子,容易隨波逐流,也學(xué)會了偽善。
每個被控制的孩子背后,都有著一個強勢而又自私的父母,以及保姆式的家庭教育。
01
《都挺好》中的蘇家老母親趙美蘭,要強、好面子,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如同如來佛般掌控著家里大小事務(wù)。
當(dāng)處于備考非常時期的蘇明玉,被二哥蘇明成無理要求幫他洗衣服時,作為母親的趙美蘭,非但沒有阻止,反而是一味地寵溺和縱容。
當(dāng)明玉看到母親愿意資助明成2000元出去旅行時,她向母親開口討要1000元,這是她考學(xué)的補習(xí)費,但趙美蘭卻斷然拒絕了女兒的要求。
當(dāng)?shù)弥畠阂记迦A時,身為母親的她,非但沒有一絲一豪的驕傲,還自作主張的給明玉鋪了一條所謂“安穩(wěn)又保險的路”——就讀師范,畢業(yè)后當(dāng)老師。
蘇母想方設(shè)法去控制著孩子的一切。
但父母的控制,卻將是孩子一生的災(zāi)難。
02
鄰居家阿姨五十多歲,兒子去年結(jié)婚,在同一小區(qū)買了很貴的房子。
阿姨替他付了首付,并承擔(dān)了貸款,為的是讓兒子生活得更加舒適,無后顧之憂。
兒子結(jié)婚之后,她每天去打掃房間,洗衣做飯。在她看來,兒子兒媳平時上班辛苦,自己能替孩子分擔(dān)的,就多分擔(dān)一點。
原本以為是皆大歡喜的事,卻在前段時間發(fā)生了變故。
經(jīng)常是阿姨做上一桌子菜,招呼兒子兒媳回家,但夫妻倆卻總是找借口推三阻四,說沒時間。
周末,阿姨會讓兒子兒媳陪她做這做那;更夸張的是,她開始干涉小兩口生孩子的事情,還總是在他們念叨提醒。
漸漸地,兒媳不高興了,兒子也很不自在。
阿姨越想越傷心,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這么多,他們非但不順從不感激,還跟自己疏離,心也越來越遠(yuǎn)。
我想,這就是很多中國父母的潛臺詞吧。
正如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老師說的那樣:
中國式父母,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問題。
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和自由的意志,所以他們要不斷干涉,不斷控制。
無獨有偶。
娛樂圈里朱雨辰的媽媽,也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她每天早上4點起來給兒子熬梨湯,十年如一日。
為了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從北京到上海,她不惜把廚房搬到劇組,同時還背著一口大鐵鍋。
甚至兒子的每段感情,她都要干涉,以至于朱雨辰現(xiàn)在年近40歲,都還沒女朋友。
她說:
我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個生命來對待我兒子的,完全沒有自我。
然而,殊不知這種“完全沒有自我”的愛就是對子女最嚴(yán)重的控制。
以愛為由進(jìn)行控制,這是不少父母慣用的伎倆。
他們的人生,已然沒有更多的可能性,面對分離的焦慮和恐懼,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試圖找尋那可憐的存在感,以及謹(jǐn)小慎微的價值感。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0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臺灣最近熱播的科技教育片。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中的紀(jì)媽媽,就是一個視孩子為全部的媽媽。
某天,兒子小偉驚恐地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一直停留在星期三。在這一天,他遇見同一個人,同一個司機,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交同一張修改過的成績單......
“怎么每天都是禮拜三。”小偉感到不解。
這時紀(jì)媽媽才告知真相:
如果你再不修正你的錯誤,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
原來媽媽無意間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它能夠操控兒子的人生。
小到飲食起居,孩子的喜好、交友,大到兒子的精神思想,媽媽都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稍有不滿就按下遙控器,推倒重來。
紀(jì)媽媽最常掛嘴上的話就是:“媽媽為了你犧牲了那么多,花了那么多錢,讓你讀私立的學(xué)校,媽媽是為你好。”
“你一定要告訴自己,我要努力讀書,要考上好大學(xué),不要讓媽媽失望。”
小偉就像一個即將溺水的人,沉入水中無法呼吸。他試圖反抗,卻換來了媽媽更強硬的鎮(zhèn)壓。
崩潰、絕望,小偉再也無法承受媽媽的控制,他嘗試著自殺,跳樓、電擊、割腕......
“媽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小偉感到無限絕望。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寶貝,媽媽是為你好。”
“你現(xiàn)在恨我沒關(guān)系,以后你會感謝我的。
以愛為名,一句為你好,一句將來你會感謝我的,就讓許多父母理所當(dāng)然地控制和改寫孩子的人生。
然而愛,不是過度的保護和控制,而是給予孩子尊重、平等與自由。
紀(jì)伯倫有首詩,我非常喜歡,也覺得很受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雖與你同在,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思想,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而不是靈魂。
生命不可倒行,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你做夢也無法到達(dá)的明天。”
04
2018年9月,河南鄭州一位六旬老母親王某,從7樓跳下,墜地身亡。
是什么,讓老人有如此過激的行為?
原來她視為珍寶的女兒,長大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前段時間女兒談了個外地男朋友,老人擔(dān)心孩子將會遠(yuǎn)嫁,不能留在自己身邊。
那天王某忽然情緒失控,把自己反鎖在家里,并把家里的東西往外丟,然后自己坐在陽臺上哭泣。
盡管左鄰右舍不斷勸說,年近八旬的老母親不斷安撫,都沒能阻止她從7樓跳下。
這個母親殊不知,一個健康的家庭,應(yīng)該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當(dāng)父母一味沉溺在為孩子付出一切,將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負(fù)擔(dān)。
《少有人走的路》里說:
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母愛指向離別。
龍應(yīng)臺在《目送》中提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
不必追。
最佳的親子關(guān)系,不是永恒的占有,為人父母也是一場愛與分離的修行。
聰明的父母,更懂得坦然的放手和成全。
在孩子童年的時候,給予孩子最濃烈的愛與陪伴,在該放手時,就勇敢體面的放手與成全。
心理學(xué)家羅杰斯曾經(jīng)說過: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
愿我們,在這場人生的修行中,都能給孩子真正的愛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