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7.17 21:57 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廣西壯族自治區
博白篇
博白篇 預告片
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區)發生叛亂。
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封馬援為伏波將軍前往平叛。馬援率大軍沿湘江經靈渠跨越五嶺,再沿桂江、北流江入南流江。
然而,行至今天博白的馬門灘時,舟船為礁石所阻。
宋《元豐九域志》記載:“馬門灘,馬援南征,以江流迅激,舟楫不通,乃疏作盡去其石。”在行軍途中,馬援疏河開山千余里,《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
秦、漢時期,博白先后隸屬于象郡、合浦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合浦郡析出一個南州,并置轄博白、周羅、建寧等縣。博白縣名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并一直沿用至今。
耕讀傳家 上千座家族祠堂
明清時期,客家人大規模向嶺南遷徙,其中一批在博白開枝散葉、安身立命,又為博白帶來崇文重教的涵養和吃苦耐勞的積淀。
抱團取暖的博白客家先民,留下了上千座家族祠堂。他們在這里敬奉祖先,并承繼著祖上耕讀傳家的傳統,慢慢地,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教育支持體系,培養家族人才,也造福一方發展。
在家族傳統的浸潤下,博白發展出很多旺族。其中,王氏家族近三十年來,走出研究生、留學生104人,大學生3000多人,聞名整個縣域。王氏家族保留并沿用至今的“蒸嘗制”,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蒸嘗” 起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動,冬祭稱為“蒸”,秋祭稱為“嘗”。
過去富裕農家把田捐給宗族祠堂稱為蒸嘗田,田收所得作為祭祀之用。作為宗族的公有財產,蒸嘗田是維持家族制度的經濟支柱。
后來,王氏把原本用于祭祀的蒸嘗財產,劃出一部分用于子弟的教育投入,保證他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地佬話:漢語方言“活化石”
地佬話,形成于唐代,屬白話方言,是粵語的一支。
先秦時期,一部分漢族人遷至博白,遠離中原,他們講的古漢語,與當地語言互相影響和滲透,從而形成了既繼承和發展了古漢語,又吸收了一些非漢語因素的地佬話。
從小受地佬話耳濡目染的博白人王力,從研究自己的鄉音出發,走上了成為中國現代語言學家之路。
在巴黎留學期間,王力經過一年多的刻苦鉆研,運用語言學理論,描繪出博白地佬話的語音系統,發現它有十個聲調,是漢語方言中調類最多的。
1931年,王力將研究成果用法文寫成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獲得法國巴黎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中國的小眾方言,因為王力的論文,從此在世界語言研究中有了自己的獨特地位。
“老鼠鉆被胎”:數(鼠)一數二
老鼠鉆被胎,是博白特色菜。
這道菜用網油包裹豬肝和肉泥,再經籠屜蒸熟成形。網油包裹的過程尤其考驗著廚師的巧勁兒、匠心乃至審美。
網油疏密要恰到好處,蒸出來才能栩栩如生,豬肝就如灰色老鼠,潛藏在雪白的棉花堆中,若隱若現。
這道菜特別的造型,不僅是博白人共同的視覺記憶,也讓這道菜有了一個吉利的名字,數(鼠)一數二。
博白人無論走到哪里,吃到它,就不單單是滿足口腹,還能感受到來自家鄉的力與暖。
今天的博白人仍然通過留食與分食,內睦宗族,外和鄉里。這些禮節,歷經歲月磨洗,從沒變形褪色。
尺許餐桌,容納著鄰里的守望相助,也承載著家與國的緊密相連。
中國雜技之鄉:對“難”和“險”的不懈追求
博白的雜技表演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到清末已相當盛行,涌現出不少專業表演者。
博白縣雜技藝術團,成立于1957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屢獲國內外大獎。
博白雜技人對“難”和“險”的追求、對古老傳統的堅持,有著超越常人的熱愛與定力。
這,是博白雜技的魂。
2011年,來自廣西博白的雜技《力量的抗衡》技驚四座,斬獲“第八屆中國雜技金菊獎中的第三次全國雜技比賽最佳演員獎”,這是中國縣級雜技團獲得的又一次榮光。從此博白雜技享譽海內外。
2014年,博白縣被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
博白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線上。
博白,正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努力打造“兩城四區五園”,推動陸海聯動,融入北部灣經濟區,向海向未來,迸發新活力。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來源:央視科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