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普摧毀美國
美國流行的保守派刊物《New Repubic》曾設問:本·拉登、薩達姆和桑塔格有什么共同之處?答案則是:三個人都要摧毀美國。
《New Repubic》雜志關于特朗普的報道
名不見經傳的桑塔格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和曾叱咤風云的本·拉登,薩達姆并列,還要摧毀美國?
蘇珊·桑塔格,美國藝術評論家,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一切都要從1964年說起,那年,蘇珊·桑塔格發表了文章《Notes on Camp》,一舉成名。她寫道,坎普,是嘗試去做非同尋常之事,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巨大震動。
坎普——這種文化風格,經桑塔格之手發揚光大,至今深刻影響著美國。
推崇坎普風的美國黑人
“坎普實際上可以成為非常強大的政治工具,特別是對于邊緣化的群體。”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博爾頓說。
“特朗普先生就是一個非常坎普的人,他舉止粗魯、口無遮攔,還用戲謔的態度反對一切政治正確。他不停地冒犯女權主義者、華爾街大亨,白宮精英,并以此為樂。特朗普是我們時代的路易十四,他是當代坎普之王!”
美國總統特朗普
早在成為美國總統之前,特朗普就憑借其惡俗的金色豪宅,夸張的真人秀角色,粗鄙的言行而為人所知。
特朗普豪宅,模仿路易十四的宮廷風格
特朗普參與制作的電視真人秀《飛黃騰達》
當反對主流文化的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帶給美國的不是再次強大,而是國家公信力的一次次喪失。
外交政策說變就變、部長官員說免就免、各種國際組織說退就退,隨性而來的特朗普揭示了一個道理——坎普與政治結合,就是一場災難。
很坎普的特朗普
現在看來,《New Repubic》雜志的設問確實有一定道理,桑塔格還真的可能要摧毀美國。
那么經她之手發揚光大的坎普文化,究竟是何物?
坎普,一個穿著三百萬根羽毛的女人
“Camp”一詞來源于法語中的俚語“se camper”,意為“以夸張的方式展現”。
《牛津英語詞典》將其定義為“夸張的、矯揉造作的、戲劇化的、反常規的。
感受一下坎普風
桑塔格在《Notes on Camp》中寫道,“坎普,是一個穿著三百萬根羽毛走來走去的女人。”
想弄明白這句話,需要了解坎普歷史上的兩個代表人物: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卡拉瓦喬,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與大多數客戶付了錢、讓畫什么就畫什么的畫家不同,卡拉瓦喬有一套自己的法則——為自己作畫,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卡拉瓦喬的代表作《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歌利亞的臉就是畫家本人的臉
他筆下的耶穌、圣母,圣徒,全都成了普通人。他們來自酒館、集市甚至是妓院。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瞰眾生。
拿圣母升天這一題材來說,同時代的畫家都是按照教堂的要求,將圣母畫得神采奕奕,畫布上方還有接圣母回天堂的小天使,顯得和諧唯美。
同時代畫家畫的《圣母升天》
卡拉瓦喬卻把這一場景從神話傳說拉回到了現實生活。在他筆下,圣母真正的死掉了,圣母升天變成了俗世的一場葬禮。
據說,卡拉瓦喬還使用了一個被水淹死的妓女作為圣母的模特。因為與當時的主流審美格格不入,教堂理所當然地拒收這幅畫
卡拉瓦喬畫的《圣母升天》
放蕩不羈的卡拉瓦喬奠定了坎普的內核——坎普的信徒們渴望做自己,勇于打破常規,甚至為此挑戰主流審美也在所不惜。
他們認為,主流文化所重視的東西是不重要的,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在歐美,同性戀之間曾一度流行坎普風
坎普風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這個身高只有154cm的小個子,為了鞏固權力,強迫貴族們放棄自己的領土,聚集在巴黎的凡爾賽宮里。
他還設定了繁瑣的著裝規范,要求貴族們花費大量金錢保持自己的外表。
太陽王路易十四
凡爾賽宮里的一切,都是關于姿態(POSE)和表演(PERFORMANCE)。
修剪地極為整齊規整的花園,宮殿內的擺設做到了千物千面。太陽王身穿長及大腿根部的絲襪、腳蹬鑲嵌著珠寶的高跟鞋,和同樣穿著浮夸的朝臣們嬉戲玩耍。
路易十四和大臣們
太陽王完美地闡釋了坎普的風格——坎普是一種夸張的、人工痕跡重的,對非自然事物的愛。
坎普的信徒們通過浮夸的服飾、出格的言行,將這種風格體現出來。
現在再回到桑塔格的這句話,坎普,是一個穿著三百萬根羽毛走來走去的女人。
其隱藏的含義是不管在哪兒,身穿三百萬根羽毛在大街上行走,都是夸張的、挑戰世俗的、打破常規的,因此也是坎普的。
坎普滿足了參與者打破禁忌、做自己的渴望,也滿足了看客的獵奇(審“丑”)心理,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在娛樂領域大放異彩。
70年代風靡美國的喜劇電影《洛基恐怖秀》,堪稱坎普風的典范
鳥叔的《江南style》,筷子兄弟的《小蘋果》……這些歌曲憑借浮夸的服飾、非主流的舞蹈,魔性的唱腔,一經問世就廣受爭議。
很多人認為它們洗腦惡俗,是一坨靚麗的屎,但又不自覺的去追捧,正如桑塔格在《坎普札記》結尾感嘆的,“因為它太爛了,所以它也太贊了!”
PSY的《江南style》
筷子兄弟的《小蘋果》
PICO太郎的《PPAP》
當然,曾經風靡快手的土嗨、社會搖、喊麥,也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坎普文化。不過它們只抓住了坎普的形——用夸張的外在嘩眾取寵,而忽視了坎普的魂——打破常規做自己。
社會搖中萬人迷,唯有男神牌牌琦
一人我飲酒醉,醉把佳人成雙對
穿白菜葉子出門,不是為了彰顯個性,而是博人眼球想出名
即使如此,它們還是對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
就如《悼念美國著名女作家蘇珊·桑塔格》這篇文章所說,坎普是對主流文化的反動,是一種反文化。 一旦大眾(主流文化)認同了坎普的價值,它就喪失了反對的對象。
由于不符合直男審美還奪冠,李毅吧當年對李宇春進行惡搞
曾經很坎普的高級黑(李毅吧)、鬼畜(b站)、初代網紅(芙蓉姐姐)、無厘頭(周星馳電影),網文甚至是網絡游戲,隨著逐漸被主流文化認可,變得不再坎普。
不被認可的,則消失在娛樂至死的時代洪流中。
當年的《大話西游》首映票房慘敗,部分影院觀眾不到10人,如今卻成了經典
坎普風中,隱藏著變潮的終極秘訣
坎普風雖然在娛樂領域難登大雅之堂,但卻在時尚領域得到了認可。
上月初,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史上最為坎普的慈善舞會:
Camp:Notes On Fashion(坎普:時尚筆記),眾多明星大咖身穿奇裝異服前來參加這場盛宴。
擔任今年Met Gala聯合主席的Lady Gaga
杰瑞德·萊托
Gucci創意總監
男演員米勒
水晶吊燈和漢堡
埃及法老登場
早在這之前,坎普風就被古馳、迪奧,普拉達等大牌認可,出現在各大時裝周里。
人成不了藝術品,也應該身穿藝術品。時尚界的弄潮兒們早早發現了坎普的價值,指不定哪一天,我們眼中的這些奇裝異服,就成為了日常穿搭的主流。
dior時裝
“坎普是一種感性,塑造了我的世界觀。”美國時尚歷史學家、造型師Gabriel Held說。
時尚達人Gabriel Held
“坎普是人們對非主流的品味的欣賞,你可以認為一個穿著三百萬根羽毛的人搞笑、有病,嘩眾取寵。但他卻覺得這樣很酷,他不過是在做自己,并為此感到快樂。而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坎普——人活著,就該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你自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