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專訪《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這部劇作集懸疑、推理、動作等元素于一體,一開播就在豆瓣收獲8.7分的好口碑。觀眾紛紛點贊,認為該劇服化道精美、演員演技在線、劇情節奏緊湊、具有電影質感……這些可圈可點之處背后離不開主創人員的初心與匠心,對此,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導演曹盾,聽他講述了這部作品的創作故事。
『 只因它講的是故鄉長安 』
當被問到為什么要拍這樣一部劇作,為什么會選擇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小說時,導演曹盾回答得特別純粹,“它寫的是長安”。作為地地道道的陜西西安人,曹盾對長安比較了解,他說,“小說中寫的地名、方位,我都大概知道在哪里,從哪兒跑到哪兒都能想象得到”。
2016年,小說《長安十二時辰》還在網上連載、未正式出版時,曹盾就被它吸引。之后,通過與小說版權方的溝通,發現彼此之間的想法比較一致,加之原著作者馬伯庸的信任,曹盾便和編劇團隊開啟了艱辛的劇本創作之路。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說,針對第一集寫了23個版本,花費4個月時間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為了不損失小說原有的風格和精髓,曹盾花了不少功夫。他說,“有時候剛寫出來一版覺得挺好,后來接著寫發現寫不下去,全部推翻然后重新寫。”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古代的十二時辰相當于現在的24小時,很多人想知道如何在48集的劇作體量中呈現24小時的劇情內容。對此,曹盾強調,《長安十二時辰》不是分對分、秒對秒的對標呈現,它展現的是中國式的生活方式。“我拍的是《長安十二時辰》,不是《長安24小時》。小時這個概念是從格林威治時間來的,它不是我們生活方式。我們有清明、芒種、夏至等節氣,這是對應著我們的農耕文化產生的,這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時間都不是自己的,還談什么自己的文化,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曹盾說。
『 呈現自己理解的長安風貌 』
跑遍了全國各地,曹盾發現目前跟唐朝有關的布景大都是宮殿,不是市井。于是,通過分析長安城的建筑模式、街道寬度,曹盾帶領團隊在象山重新搭景。在備受觀眾稱贊的服化道方面,劇組更是花費了一年時間籌備,不僅精心制作了“貨真價實”的盔甲、兵器等道具,而且前往歐洲、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地考察,收集了100多種紋樣,做到了定織定染。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在7個月的拍攝過程中,團隊之間共同努力、默契配合,才造就出《長安十二時辰》這樣一部精品劇作。曹盾告訴記者,拍攝最大的挑戰是光效。有時候為了2分鐘的劇情,劇組可能拍了兩三天。他說,“即使在同一天拍攝,太陽從東到西也是不一樣的。為了保證這兩三天拍攝的光效統一,我們采取了大量的夜拍日的手法。就是晚上天純黑以后,靠人工光效布置場景。”另外,對于劇中出現的大量長鏡頭,曹盾表示絕對不是為了炫技,“我們很自然地想運用這種鏡頭方式呈現,想體現動作邏輯,把動作做實,不想呈現過碎的剪輯技巧。”
對于演員的選擇,曹盾坦言最先敲定的是易烊千璽。從見面聊劇本到試裝上鏡,他覺得千璽非常符合自己腦海里李必的形象,“他身上有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骨,眼睛里是有內容的,他比李必年輕,但是他身上有不同于他年齡的沉穩。”除了主角的精心挑選,劇中眾多群演也非常專業。為呈現上元節這個傳統節日,拍攝現場每天300-1500名群眾演員被細分至每個街道,而且每條街道的演員在做不同的事情。曹盾說,“群演不是行尸走肉,有的在逛街,有的在看表演,有的在祈福,要讓他們真正活在那個場景中。”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 想讓觀眾看看大唐的一天 』
當被問及創作這部劇作時抱著怎樣的初衷,曹盾直截了當地表示,“一個是不要犧牲小說的基礎,把好的故事呈現出來;另一個是要呈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基于此,曹盾努力在《長安十二時辰》里尋找主題。從天寶三年百姓的衣食住行,到上元節的節日習俗;從子午簪的正確佩戴,到花燈、28種唐朝點心的還原;從對長安旅賁軍、靖安司、西市東市的呈現,到對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打鐵花等非遺文化的展現……在劇中的十二個時辰里,唐代長安的組織機構有所呈現,長安城的風土人情予以生動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精準且全面地呈現。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劇中,無論是禮儀感相對較輕的靖安司,或是在介紹自己時加上“長安”二字的焦遂,又或是普通人又是英雄的張小敬,都彰顯出這個城市的自信和城中人的歸屬感。曹盾說,“長安是一個夢想的城市,所有人會把夢想寄托在自己的家園里面,也正因為如此才能顯示出張小敬守護家園的重要性,這個是我想添加進去的。”除此之外,在臺詞方面,65%的白話搭配35%的文言文保持了原著小說的文化氣息。曹盾表示,“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一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書中的知識點和作者對長安這個城市的構建,如果犧牲了這種語境,完全用當代話去說這個戲,就會損失很多東西。”
《長安十二時辰》以“危機”入場,張弛有度,寓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于其中。該劇借上元佳節管窺長安的繁榮風貌和優秀的唐代文化,用張小敬和李必兩個英雄人物的成長讓觀眾領略那個時代的百姓對家國的情懷和對保衛家園的勇氣和決心。
主編:鄧凱
采寫:牛夢笛、胡琪
攝影/剪輯:劉宇航
責編:牛夢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