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
我們可以說,海瑞的官職是他罵罵出來的,同樣也是因為他罵,才使他一生的事業達到了巔峰,這也是他一生事業的開始。海瑞在罵皇帝之前,只不過是戶部主事,而這個官職也只是一個六品芝麻官。
假如海瑞沒有罵皇帝這件事,那他一生能否得到升遷恐怕還很難說,因為他這個人十分正直,不會更不會趨炎附勢,所以在那時的官場上是很難得到升遷的。而海瑞罵皇帝之后,卻使他成了千古忠臣的典范,之后,海瑞更是官運亨通,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南京都御史的高位,其實這都和罵皇帝積累的政治資本有很大關系。
為何海瑞上書大罵嘉靖皇帝,皇帝不但不惱火,還給海瑞升官那?其實海瑞上書罵嘉靖皇帝,這確實使嘉靖很惱火。按常情常理來說,嘉靖確實也應該殺掉海瑞,出口惡氣,畢竟皇威不容挑釁,而且嘉靖身為一國之君確實也有這個實力。但嘉靖最終還是沒有殺他,而且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他高官厚祿。究其根本,應該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嘉靖不敢殺掉海瑞;第二個原因則是嘉靖不忍殺掉海瑞;而第三個原因是與當時明朝的政治形勢有關系了。
我們先來說說嘉靖為何不敢殺掉嘉靖吧!據《海瑞傳》記載,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上書之后,,氣的渾身直發抖。以手抵地。于是對說:“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這時,邊上的太監對他說:“海瑞這個人是出了名的耿直,他知道冒犯皇上必然是死罪,所以他已經買好棺材,并與妻子訣別,在家待罪了。而且他家的仆人們也都逃走了,但他自己是不會跑的。”
嘉靖皇帝皇帝聽到黃錦如此說,他才慢慢地平靜下來,隨即又重新讀海瑞的奏表,而越讀越覺得海瑞有才華,而且他所奏的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同時嘉靖大怒之時,對身邊太監說的是將他抓起來,并沒有說直接殺掉他。原因很簡單,自開始,封建政治形成了以文人為核心的體制,臣子上書勸誡皇帝是在正常不過的了,皇帝要因為臣子就殺掉臣子,那這個皇上就會被天下人認為是昏君。
當然了如果臣子的上書真的觸怒了皇帝,那皇帝也是可以對上書大臣進行懲罰的,但直接殺頭是不符合律法規定的,因此這是嘉靖所顧慮的。
其次,如果嘉靖想要殺掉海瑞,必然要向天下公布海瑞的錯誤,那海瑞的上書內容,必然公之于眾,而海瑞上書中所說的都是事實。這一點,嘉靖皇帝自己很清楚,如果此書向天下公布,那無疑讓天下人都明白,嘉靖就是無道的昏君。這就是嘉靖不敢殺海瑞的第一個原因,他怕殺了海瑞這個忠臣之后,會留下千古罵名,而遺臭萬年是嘉靖萬萬不想得到的。
我們上面說的是嘉靖不敢殺海瑞,下面我們說說他為何不忍殺海瑞。嘉靖為什么會對海瑞產生不忍之心,因為嘉靖雖然是一個比較任性的君主,但他不是傻子皇帝。他能從海瑞的上書中,感受到海瑞的拳拳報國之心。據《明史》記載,當黃錦告訴嘉靖,海瑞不會逃跑的時候,嘉靖默然,少頃復取讀之,為感動太息。
嘉靖為何會因為一篇罵自己的上書而太息呢?其實看看這篇奏書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知道,海瑞罵嘉靖的關鍵內容就是嘉靖熱衷修道,而荒廢朝政,以至于造成國家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奏折中所有的事,都與此相關。但海瑞雖然一直在指責嘉靖,但并不是一味的謾罵,也沒有把天下混亂的責任全推給嘉靖,而是從儒家倫理道德中,給嘉靖找臺階下,同時他認為嘉靖一定可以改過自新,并成為一代明君。
海瑞在罵皇帝的同時,也把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罵了,他認為皇帝犯的錯誤,都是你們做臣子不勸阻造成的。而這個觀點,讓嘉靖看之后惱怒之余,又產生很暢快的感覺,所以這就是嘉靖不忍殺海瑞的原因。
說完了嘉靖為何不忍殺海瑞,我們再來說說明朝當時的政治形勢是什么樣的,為何在當時的政治情況下嘉靖不能殺海瑞?
嘉靖晚年的時候,明朝的政治是比較混亂的。而這個混亂的局面完全是嘉靖當時沉迷于修道造成的。政治的長期混亂,必然會使很多清官產生改變現狀的想法。而這種想法的產生,導致了明朝后來的隆萬改革。隆萬改革從下臺開始,一直到到十年去世結束。這段時間,是晚明政治比較清明的時期。
在嘉靖統治的混亂時期,很多人都想出來改變局面,像高拱,張居正等人就都想挽大廈于將傾,只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下手。這時候,一個不知死活的海瑞出來向造成政治混亂局面的第一責任人嘉靖“開炮”,這正是高拱、張居正樂意見到的,所以他們都會想方設法的保住海瑞的命。嘉靖皇帝當然清楚手下大臣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他不但沒有處罰海瑞,還給他升官,他如此做也是想向所有大臣表明自己有改過的意愿。
除了以上三點原因,還有人說嘉靖不殺海瑞,是因為他覺得海瑞是個人才,嘉靖皇帝想把他留給后代使用。但這種說法筆者并不認同,因為海瑞的能力還達不到托孤大臣的水準。其實海瑞身上最重要的品質是廉潔和忠誠,嘉靖也正是看中了海瑞身上這些良好的品質才會給他升官。
不管怎么樣,海瑞一生的事業,都從罵皇帝開始,有人說海瑞運氣好,罵了皇帝不但沒死,反而得到升遷的機會。但殊不知,罵皇帝是有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的,而海瑞如此做不為別的,他只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天下的百姓,海瑞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古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