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月季洲際大會成功舉辦,讓我市因“花”之魅舉世矚目,月季是我市市花,以月季元素為主的文化旅游產業已帶動10萬人增收致富。
到新野看桃花,赴南召觀玉蘭,進西峽賞李花……不獨是月季,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繁花似錦,我市多個縣區舉辦以花為名的節會,令赴宛的游客目不暇接。節會搭臺、文旅唱戲、群眾增收,各地的貧困群眾臉上笑開了花。
立足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政府推動、規劃提升、產業扶持、產品打造、示范創建、市場驅動,深耕文旅融合,我市闖出一條高質量旅游扶貧新路,收獲了豐碩成果。2018年,全市通過旅游扶貧助力43個貧困村3438戶11449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1
運用有解思維
破解扶貧難題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又是傳統農業大市,南陽市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保水質與謀發展兩難并存,如何破題?
運用有解思維,我市找到了一條新路子: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把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讓文旅產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助推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舉旗定向,綱舉目張。旅游扶貧的頂層設計和一攬子實施計劃相繼出臺、鋪開,編定《南陽市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及近三年行動計劃》,把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清單列出來,重點具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思路,建立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特色,具有觀光、休閑、體驗、度假、教育等多種功能的鄉村旅游景區;先后為旅游資源較好的26個貧困村編制了鄉村旅游扶貧規劃,確保鄉村旅游可持續健康發展。
鄉村旅游重點在農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我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突出旅游元素,打造了西峽五里橋鎮黃獅農游一體示范區、前營白廟民俗村、特色民宿魚庫村,內鄉吳埡石頭村,南召鐵佛寺石頭村,新野津灣村,淅川鳳凰古寨藝術村等鄉村旅游示范點;培育了以臥龍月季、西峽香菇和獼猴桃、南召玉蘭、新野蔬菜、桐柏茶葉、方城黃金梨、內鄉薄殼核桃、淅川軟籽石榴等為代表的觀光休閑采摘農業;新野桃花節、南召玉蘭節、方城牡丹節、西峽李花節等節慶品牌逐步叫響,“西峽黃營獼猴桃、栗坪村山茱萸”“內鄉酈邑貢菊”“鎮平櫻桃溝櫻桃”等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生態觀光、戶外攀巖、采摘體驗、民宿民俗、滑雪溫泉、農事體驗、休閑度假房車露營地、自駕游營地等類別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2
堅持市場驅動
創新扶貧模式
“一到節假日,房間基本住滿,大多數是外地的游客。”西峽縣太平鎮東坪村25號農家賓館主人楊秀娟笑呵呵地說。
東坪村支書呂振華介紹,楊秀娟的農家賓館去年收入4萬多元,剛剛脫貧。目前,整個東坪村已發展農家賓館75家,實現戶年均收入7.2萬元,成為西峽發展鄉村旅游、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示范村。
我市堅持市場驅動,運用市場的力量壯大旅游業,帶動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搭建旅游投融資平臺。9個縣區成立了文化旅游投資建設開發公司,總資金規模13億元,搭建起了旅游投融資平臺,培育壯大了老界嶺、寶天曼、丹江湖、七峰山、七十二潭、淮源等一批精品景區,增強了景區吸納就業、帶動創業的能力。
開展旅游企業幫扶。動員組織180家旅游企業與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通過引進項目、就業安置、托管經營等方式進行定點幫扶。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繼續探索“景區+農戶”“景區+金融+農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金融”“入股景區脫貧”“景區和企業幫扶型”“吸納農戶轉移就業”等扶貧新模式,通過景區安置就業、提供攤位、入股分紅等形式,帶動2萬多名貧困群眾從中受益。其中,內鄉縣創造了“黨建+旅游+扶貧”的好經驗,實現5450戶脫貧,年人均增收1.5萬元以上;方城縣整合8個鄉鎮1400多戶貧困戶,成立了扶貧互助合作社,七峰山景區擔保向銀行申請了7000多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由七峰山景區集中使用,貧困群眾除可在景區安排就業外,每戶每年還可從景區分到6000元紅利。
3
輸血造血并重
激發內生動力
42套石頭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整個村莊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古藤老樹之中,還有情調十足的咖啡屋、清幽典雅的茶室,古樸與現代交相輝映,吸引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南召縣云陽鎮石頭村因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名氣大振,村民坐在家里就能掙錢。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負責人說,旅游產業的發展,真正實現了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引領”,不但帶動周邊區域農家樂餐廳、鄉村酒店、農產品特產店、游客停車場等一批旅游扶貧產業發展,還直接帶動了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和創業。
堅持扶業扶智,搞好“總后勤”服務,市縣兩級列支財政獎補資金5000萬元,重點支持鄉村旅游扶貧項目。2018年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戶等各類人才培訓300人次以上,還聘請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等為旅游發展顧問,建立了市級旅游扶貧信息平臺,在淅川縣設立“鄉村旅游觀測站”,并指導成立了星空瓦房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
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貧困群眾由過去的“等靠要”轉變為“我要富”,一大批貧困群眾依托旅游業走上就業創業之路,增收致富。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使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有了堅實的支撐,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市依托旅游扶貧,真正讓群眾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來源:南陽報業傳媒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