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尋海派美術教育的百年文脈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祥地。自1864年土山灣畫館——中國現代最早藝術傳授的雛形開辦以來,已有150多年的歷史。20世紀,上海誕生過近40所美術學校,創立過中國美術的“黃埔軍校”,舉辦過第一屆全國范圍的美術展覽會,有300多名著名的近現代美術先賢在這里教學生活,為近現代中國美術輸送過1000多名優秀人才,為全國各地出版發行近四分之三的美術教材。可以說,上海形成的“新興藝術策源地”教學集群及文化生態,滋養了上海的美術教育,海納百川,承前啟后。
《黃賓虹山水花鳥八開冊頁》(局部),1933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正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展的“新興藝術策源地——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文獻展,作為上海美術學院“2019主題學術年”系列活動之一,以400多件珍貴文獻實證海派美術教育一個半世紀的文脈。展品涵蓋各個時期海派美術教育的教材、教學示范作品、教學計劃手稿、名師作品、學生作業、教學檔案等。“新興藝術策源地”的展覽名來自于右任,1937年6月修訂的《教育部立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章程》中,“新興藝術策源地”是其封面題字。“這雖是為劉海粟所設立的上海美專所題,但今天來看依舊非常恰當,仿佛也是給當下美術教育提出的目標和任務。”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說。
為了盡可能梳理海派美術教育錯綜復雜的脈絡,此次展覽以3個展廳展出3部分內容。一樓展廳呈現館藏級名師名作,其中包括任伯年、黃賓虹、劉海粟、王濟遠等人的作品以及海派美術教育的歷史文獻。美術館三樓的3號廳以點帶面展示了5位上海美專學生的作品(鄭慕康、蔡謙吉、王蘭若、李駱公、張功慤)和近現代美術教材。4號廳則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美專學生的作品,他們大多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現大多為大學教授,傳承著海派美術教育,此次展覽他們拿出了自己學生時代珍藏至今的作品。
第一代名家教學原作集結展示
眾多名家在海派美術教育中到底呈現什么樣的面貌,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這在展覽的第一部分便能找到答案。主辦方梳理的“海派美術教育名師先賢名錄”以及近20位近現代美術史上第一代名家當年的教學示范稿、課徒稿、畫集,都匯集于此,這些畫作與他們的教學息息相關,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在教室、在課堂完成的。
《教育部立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章程》于右任題“新興藝術的策源地”,上海美專1937年6月修訂
比如,借展自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黃賓虹山水花鳥八開冊頁》,就是黃賓虹1933年任上海新華藝專國畫教授時為學生提供學習范本而作。冊頁為兩面各八開,一面山水,一面花鳥。展廳中呈現的是山水畫一面。從“夷陵縣”“三游洞”“天柱峰”等題名可看出這些山水為寫生記游。呈現出從“白賓虹”向“黑賓虹”轉變的面貌,畫幅雖小,筆墨卻極精。
教師梯隊中有周湘、李叔同、吳昌碩、黃賓虹、李超士、劉海粟、陳之佛、潘天壽、豐子愷、林風眠、關良、吳大羽、龐薰琹、傅雷等,學生代表則有朱屺贍、韓樂然、常玉、鄭慕康、潘玉良、來楚生、陳盛鐸、張充仁、李可染、吳作人、王蘭若、董希文、趙無極、程十發、木心等。在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美術學院史論系主任李超看來,這是由文脈構成的校史。從“看得見”的四大校長,到旗下龐大的師資力量和一代代學生,支撐起一個“教育集群”。
從個案窺探美術教學樣態
“海派美育為什么對全國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主要是因高端人才的集聚。這不是依靠一個學校,而是依靠一個教育集群,甚至是文化生態滋養而來的。眾多名家在這里教學創作,最顯而易見的教學成果,就是人才培養。”李超介紹,此次展覽的第二部分選取了5位在上海求學的藝術家個案,折射出當時豐富多元的美術教育生態。
觀眾在展覽現場欣賞鄭慕康的作品《18件上海美專函授作業·人物習作》
在5個個案研究中,鄭慕康頗引人關注,當下對其的認識是首批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并以畫工筆仕女見長。然而,他也是1920年上海美專西洋畫科的函授畢業生。此次展覽共展示了18幅鄭慕康當年函授學習時的人物油畫作業,每幅長37厘米,寬50厘米,一并展示的還有當年老師給他每次作業的打分以及評語。現場很多觀眾通過鄭慕康的臨摹追溯其臨本的出處,其中就有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也有印象派和中國留法畫家的作品。足見在上海美專創辦早期,函授是很重要也很有特色的教學形式。
王蘭若是上海美專國畫科1935年的畢業生,展覽展出了其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美專、上海新華藝專學習期間、上世紀40年代在潮汕和南洋,以及上世紀50年代走向生活寫生創作的作品16件,以此管窺當時國畫教育的面貌。蔡謙吉也是上海美專學院制的正式學生。此次展出其創作的多幅描繪西湖、龍華等風景的水彩畫,后印象主義風格明顯。該個案展現的是上海美專從單純的臨畫法向寫生法教學轉變的探索路徑。
還原新中國美術教育歷史情境
新中國成立之后,上海形成了新的教育集群,聚集了程十發、江寒汀、俞云階、哈定等一大批師資力量。學院教育與社會化辦學相結合,是當時上海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1959年,上海中國畫院附設中等美術學校正式成立,后為“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這為1983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1960年代上海市美專的學生素描
此次展覽很多“40后”藝術家拿出珍藏已久的習作、文獻,還原新中國美術教育歷史情境,這也構成了展覽的第三部分。展品包括陳逸飛的畢業創作稿《運公糧支援山區》、邱瑞敏最早的素描《女青年像》、夏葆元最早的素描作業、凌啟寧最早的色彩寫生。值得一提的是,張培礎最初的水墨人物,臨摹的是方增先的作品。此次展覽中,臨摹和被臨摹的作品對比展示,非常難得。還有校友拿出當時的學生證、成績單、聽課筆記,比如張充仁的美術史筆記、顏文樑講透視學的筆記。
通過梳理“新興藝術策源地”的歷史傳承,展覽彰顯了專業建設、教學相長的美術教育教學要義,揭示以美育啟迪學子心靈為己任的美術教育本質。“海派文化遺產里核心的內聚力、創新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海派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可以說真正推動海派從過去走到現在,再到未來,這是一個重要的生長點。”李超表示,保護豐厚的海派美育遺產,需要讓其向文化資源轉化,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