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是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所以呼和浩特的美食草莓君也頗有了解,要說起呼和浩特美食界的3個扛把子,草莓君認為非焙子、燒賣和雜碎莫屬了。這3種美食作為青城人民沒有不服的,如果你不服,那就來試試唄。
焙子
焙子被青城人稱為內蒙漢堡,走在呼市的大街上,時不時就能看到賣焙子的攤鋪,沒等走近,濃濃的香味就撲面而來,焙子香味濃厚,吃完耐饑,方便攜帶又經濟實惠,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口味: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辣焙子、紅糖焙子、豆沙焙子、酥油焙子、餡焙子。形狀也是各種各樣,有圓的、方的、三角形的、千層的、油旋羅鍋,還有最著名的牛舌頭。
焙子不光可以干吃,還可以夾各種小吃配料,香腸、雞蛋、豆皮、素雞腸、肥瘦肉、辣條等等,只要你想夾的,它就能夾,青城人戲稱:呼市的焙子可以夾一切。
燒賣
燒賣起源于元代初期,到清代已經傳到京津等地,青城人戲稱燒賣為“硬早點”,正宗燒麥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二兩燒麥憋死漢”,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
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燒麥:“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里的“捎賣”就是現在的“燒麥”。正宗的稍麥餡還是羊肉生姜大蔥的,現在呼市人的早點習慣都是以稍麥為主,呼市的燒賣味道是最純正的,和其他地方的稍麥味道是完全不同的。一兩是八個,比餃子可是多多了,如果你能吃下半斤,那草莓君就會說,算你厲害。
羊雜碎
吃羊雜碎青城人可有講究了。
呼和浩特的羊雜碎講究三料、三湯、三味。
三料分主料和副料,主料又叫三紅,是心、肝、肺,下鍋的時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腸、肚、頭蹄肉,下鍋時要切成細絲和長條。一碗羊雜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三湯就是三種羊雜碎做法。買上一副羊五臟,下鍋煮好,連湯帶水熱熱吃起來,這叫吃原湯雜碎;先將洗好的羊雜碎在鍋里氽一下,把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一下,盛到碗里,這叫吃清湯雜碎;街巷鋪點、車站、路口小攤上多是雜碎不斷地往一個大鍋里續,一鍋湯用文火常熬不換,甚至是這鍋湯經營者叫賣幾年就熬上幾年,湯稠如油,色釅如醬,過往食客買上一碗吃,這叫吃老湯雜碎。
三味說起來比較簡單,專賣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有這佐餐三味,即一盤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一盤紅燦灼眼的辣椒面兒和一盤潔白晶瑩的食鹽。這是吃羊雜碎萬萬不能少的的三味調料。
當然,吃羊雜碎當然要配呼市的焙子,吃完雜碎后,那濃濃的湯汁可不能浪費,泡上一份呼市專屬焙子,充分吸收,鎖住湯汁,吃完以后一天都精神飽滿!
整理作品|轉載請聯系授權,否則視為侵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