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教育編輯部
來源于公眾號教育(ID:edu618)
7月10日,備受關注的“男子20年后打老師”案一審宣判,打人者常仁堯因犯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
常仁堯不服,當庭表示上訴。
就在開庭前,常仁堯的父親說,如果兒子被判有罪,將對當年打兒子的張老師進行追訴;
一審宣判后,常父對張老師的聲討,也將通過法律途徑正式開啟……
跨越20年的心里羈絆,一場師生之間的恩怨糾葛。
有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
可我卻覺得,小時候的烙印會鐫刻在成長深處,只要事關孩子,就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正是因為“棍棒教育”在20年前的教育環境下被默許,才讓常仁堯成了當年那個“受氣包”。
所以,
別讓孩子為別人的過錯買單,
有的委屈,還是不要讓孩子受得好。
沉默中爆發
常仁堯今年33歲,大學畢業后靠著開淘寶店做服裝生意,有了一些積蓄。
在家人眼里,常仁堯是一個顧家的好兒子、好丈夫;在外人看來,他更是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后生、好青年。
他經常給村里的老人和困難戶捐款,還為村里添置了乒乓球臺和健身器材。
當得知高中班主任喬老師生病需要做手術時,常仁堯更是毫不猶豫地捐出了1萬元現金。
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什么會犯下攔路打老師的罪行呢?
13歲時,常仁堯上初二,一次瞌睡,被當時的班主任張老師叫到講臺前責罰。
張老師勒令常仁堯蹲下,嘴上不停地辱罵,還用腳把年幼的他從講臺前一直踹到教室后……
常仁堯同桌的饅頭被人吃了,張老師說是他吃的,動手打他;
常仁堯曾被勒令面朝黑板站立,上衣和背部之間插進一塊木板,回憶起來,他說“當時的自己就像一個勞改犯”;
還有一次,因為家里窮晚交了學費,常仁堯被張老師“歇斯底里近乎瘋狂的毒打”。
……
這些曾經歷歷在目的真實場景,最后化成了一場場夢魘,一次次把黑暗中的他嚇出一身冷汗。
常仁堯的父親回憶,當時自己剛剛跟前妻離婚,為了生活外出打工,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
兒子在學校的這些遭遇,之前從沒聽他提起過。
“當年我要是知道這種情況(兒子被打),就不會有現在這些事情發生了。”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最終,年少時的憤懣、屈辱、恐懼,在一個個不眠之夜里,被無限放大。
也就注定了,這場“20年后打老師”事件的最終“爆發”。
如果常仁堯年少時的“委屈”被家長第一時間覺察并解決,20年后的這場備受關注的“打老師”事件就不會發生。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脆弱,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傾聽他們,更要信任孩子。
一次正確的示范
家長的態度是孩子成長的底氣。
很多孩子曾對大人的做法表示過懷疑,比如:媽媽,你教過我不要說謊,為什么他說謊卻能得到原諒。
這是我朋友凱莉最近遇到的一件“棘手”事。
正在上幼兒園的兒子被人欺負了,額頭和臉上被抓了好幾條血道子。
幼兒園老師說是兩個孩子玩鬧時,不小心弄的。
兒子聽完老師的話,默默地低下了頭,整個回家的路上都沒有再跟媽媽說話。
凱莉意識到事情肯定沒有老師說的那么簡單。
在她的追問下,兒子告訴了她另外一個版本:
當天下午自由活動,老師放了兒子最愛看的動畫片。
“我明明在看電視,什么都沒干。小壯走過來,一會兒摸摸我的衣角,一會兒拽拽我的頭發。
我讓他不要擋著我看電視,可是他卻用指甲抓傷了我的臉。”
這時候,路過的老師看到了,沒想到小壯卻先開了口:“老師,我們倆玩呢。”
老師當時比較忙,說了兩句就離開了。小壯沖兒子伸伸舌頭,跑開了。
“媽媽,我根本沒跟他玩,他是故意抓傷的我。”兒子覺得很是委屈。
聽完兒子的話,凱莉做了三件事:
1、 當著兒子的面給老師打去電話,告知老師事情的真實原委;
2、 和老師一起約定,第二天去看教室里的監控錄像;
3、 約小壯的家長見個面,讓兩個孩子自己商量如何解決。
不出所料,事情的經過正如兒子所說。
最后,小壯跟兒子道了歉,兒子也表示會原諒他。
有家長問凱莉:
“你為了這么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去找老師,就不怕老師對你有意見?”
凱莉卻說:
“如果就因為這么點小事,讓我兒子開始懷疑自我,甚至質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規則。
作為家長,我有必要去教會他正確應對的方法。”
孩子3歲以后,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里還要長。
我們不能時時處處守護在孩子身邊,但是一定要教會孩子應對“委屈”時的正確方法。
很多時候,孩子距離成長,只差一次家長的正確示范。
與世界和解
孩子受了委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委屈以后不知道如何排解。
在普吉島的某親子度假村,一天下午,孩子們上完網球課后,因為工作人員的疏忽,一個澳洲小孩被遺漏在了網球場未帶回住宿區。
當年輕的工作人員發現人數有誤后,驚慌失措地返回場地將孩子帶回。
孩子因為在無人的場地一個人待了很長時間,又害怕又無助,臉上掛滿淚水。
這時候,母親蹲下來安慰只有4歲的孩子,并說了一番話,讓孩子受益良多:
“已經沒事了,那位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去親親那位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聽到媽媽的話,孩子墊起腳跟,親了親蹲在身旁一臉歉意的工作人員的臉頰,并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這位母親可能私下里也對工作人員的失職表示了怪罪和不滿。
但是,很明顯她更希望孩子以強者的姿態去面對受委屈這件小事。
未來,孩子在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摩擦、受些小傷害、吃點小虧。
如果一味的苛責別人、不斷放大生活的不如意,無法從“委屈”中走出來,就很難保持心態的平和。
疏解負面情緒,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達到與世界、與自己的和解,這才是“委屈”教育的最高級。
一味的忍讓,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
簡單的“打回去”,又會成為“以暴制暴”的溫床。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李玫瑾教授曾被問到: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打了怎么辦。她毫不猶豫地說:“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知乎上,有人問“被人欺負是一種什么感覺”?
下邊有一條回答:
“他們(欺負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我,這么多年來,一直留在當年的教室,從未離開。”
常仁堯20年后打老師,是因為那個瘦弱的自己一直站在曾被打的那間教室里無法離開。
麥咭有話說
當孩子受了委屈時
作為家長,一要傾聽
二要教會他們及時梳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最后再告訴他:不重要,忘掉它!
本文來源于公眾號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于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