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班摸魚、社會閑散人士聚集地著稱的豆瓣某組,現已成了大型秀智商現場。近日又看到有年輕人討論,認為“solo女歌手的賽道已經不存在了”。發帖者自稱是一位唱片企劃,稱女歌手不賺錢,不僅老pa乏力,新世代的女歌手也舉步維艱,統統都是賠錢貨,大家都別做女歌手了,都回家洗洗睡吧。
(原貼地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237179/)
我不想去質疑發帖者的身份、專業背景,我只想順著探討這個問題:solo女歌手是不是真的沒有市場了?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當今的娛樂市場環境下,男偶像/男歌手一定比女性有更高的商業價值。流行音樂就是賣給年輕人的音樂,而年輕的女性又是消費欲望最強烈的群體,從貓王、披頭四再到周杰倫,女粉絲始終是最可靠的戰力,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上世紀60年代,披頭四瘋狂的女粉絲)
而當我們步入社交網路時代,我們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數字和比特的包圍,并開始不自覺地用數據去衡量身邊一切事物:用你的薪酬衡量你的能力;用你住的房子的樓價評價你的身價。對于藝人來說,當審美不斷地個性化、垂直化,我們很難在某一個優質內容上達成共識。于是,用肉眼可見的互聯網熱度去判斷其受歡迎程度,再轉而指向藝人的商業價值。去強調某一位藝人所裹挾的圈層之大、影響力之巨,成為了一套商業準則。由此滋生了飯圈女孩、輪博女工,利用女粉絲對男偶像的狂熱,娛樂消費市場成了巨大的泡沫,讓男偶像成為了“流量小生”。唱片公司從不是慈善機構,經紀公司甚至常被認為是“吸血鬼”,對利潤的追逐是娛樂產業的共同目標,它們在此情況下必然會把資源傾斜于男偶像,從而擠壓女歌手的生存空間。這是事實。
但是,這就意味著女歌手都該封麥、各自回家相夫教子嗎?
在網友們的討論中,我看到這么一條:
所有人都奔著錢去了,但總得有人去做不一樣的東西;Diva不是一出道就來的;不是每個女歌手都有張惠妹的好運和天賦;女歌手沒有市場,就不做女歌手了?那你跟查看胎兒性別的封建遺毒有兩樣?
豆瓣網友
這位網友隱約提到了一點,即市場是趨利的,如果女歌手的價值并非“流量”,那女歌手的價值在何處?
回顧那些年、這些年我們追過的Diva,我認為solo女歌手的價值有三:陪伴感;引導力;理想型投射。
陪伴感,是針對女性受眾而言的。一般來說,女生的內心感受普遍比男生更孤獨。回想學生時代,男生踢足球、打籃球、在網咖和宿舍里組隊玩游戲,男生們通常處于強合作關系,加上大豬蹄子的天賦異稟,樂呵呵地過好每一天。但女生則不然,女生宿舍里的暗流要比男生復雜太多,從來也只是聽說塑料姐妹花而沒有說什么橡膠F4。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女生會更需要在文藝作品中尋求慰藉,如同言情小說、少女漫畫,以及最重要的——音樂。
(孫燕姿的《天黑黑》成為ICON)
在這里,女歌手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聽見冬天的離開,我在某年某月醒過來”,這種細膩的情緒非得要女歌手唱來才得體;“我愛上讓我奮不顧身的一個人,我以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如果換成男歌手來唱絕不會有那種感同身受的說服力。以及女歌手常會有獨一無二的傾聽感,哪怕她的身份是歌手,她是一個訴說者,但你能明確地在她的歌聲里感受到她正等待著你的回應,這種強交互性也是男歌手里不存在的。最具代表性的如梁靜茹,我根本不介意她是否真的是有到pa的地位,她更像是一個鄰家知心姐姐,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你:沒關系,不要緊,安啦。這是男歌手無法給予的陪伴。
(梁靜茹《分手快樂》奠定“治愈系”天后地位。)
第二點,女歌手的引導力。這也是女性向的命題。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在日常的單調生活里,我們通過欣賞文藝作品來替代自己的體驗,因為男女有別,男孩要有他的吉他,女孩要有她的舞鞋。具體到音樂作品中,男生會幻想自己“右拳打開了天,化身為龍”,和我們看金庸小說里叱咤風云的各路豪杰一樣;女生則是“愛情三十六計,就像一場游戲,我要自己掌握遙控器”,蔡依林的《愛情三十六計》便是女生心目中的“六脈神劍”。且越到后來,越強調女生的獨立自主,“頭發甩甩大步地走開”,蕭亞軒這種“瀟灑小姐”愈發成為了女生們想要幻想自己成為的樣子。這當然是男歌手無法取代的。
(蔡依林是許多女生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最后,所謂理想型投射,屬于男性向。男生聽女歌手的歌,除了單純的音樂好聽之外,肯定得包括——看。男生當然也可以試著了解女歌手所傳遞的細膩情感,但更普遍的是在其中尋找自己的理想對象,投射出理想異性的模樣。男生喜歡的女歌手,或是蔡依林、蕭亞軒這種跳唱俱佳、光彩活力照人的款,或是孫燕姿、侯湘婷、徐若瑄這種帶著學生氣息或小女生、小鳥依人的類型。包括陳綺貞以“獨立女王”的身份橫空出世,她代表的其實是一種新的類型,原來女生也可以是這樣,她會不斷地翻滾內心的情緒,以別樣的才情編織成紛繁蕪雜的一張網,一邊低頭呢喃“我開始后悔不應該太聰明的賣弄”,一邊親手向你交出她的真心,然后毫無慈悲地收割一大波自詡文藝青年、乃至文藝中年的男粉。
(陳綺貞代表了文藝男青年心目中的理想型。)
以上所述女歌手傳遞之價值,其實從來沒有被斷了血脈。在過去的三年、五年里,你會聽到陳粒、鄧紫棋以一種探索和繼承相融合的形式繼續引導著新世代的女生們向前走,謝春花以及最近剛發新專輯、我自己特別喜歡的孟慧圓則是繼續呵護陪伴女生們的成長。
再多說一句:我想對那位“唱片企劃”(如果真是)說,正是因為當今的唱片公司總是盲目地逐利,而不重視市場上切實存在的、需要被解決的情緒缺口和審美需要,這才有了這兩年花粥、陳雪凝這些“野路子”的,入不了傳統唱片公司法眼的女歌手出現。像陳雪凝《綠色》那樣的“若不是你突然闖進我生活,我怎會把死守的寂寞放任了”這種具備強烈陪伴感的,可以讓女生反復分享到社交網路、如同勇氣護身符的歌曲,本就是我們唱片公司老前輩最擅長的事。我們自己把它拱手讓出了,然后說“女solo歌手跑道不存在了”之類,笑話。
至于《明日之子3》這檔節目,大家替鵝著急,覺得都是“男色時代”了,還費這么大勁兒做這么個綜藝。這點上,其一是這錢又不是你家的怎么花花得起人家樂意,其二,solo女歌手的價值一直都放在那,只是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在利益驅動下不愿去做了,反倒讓獨立廠牌、工作室、個人野蠻生長。一言以蔽之,pa永遠都需要,只是缺乏培育打造pa的平臺(反倒是唱片公司是不是真的不能做pa了這個我們可以往后單獨再討)。
再看《明日之子3》,在女solo歌手的賽道上,也不乏潛力股涌現。
(洪一諾真的棒。)
洪一諾,我不知道在女生心目中她是屬于哪一款,但在男生眼里,她一定是理想型的款,外形和聲音條件在線的基礎上,除了親和力之外,她還有一種不服輸的倔勁,這一下子讓她的形象立體起來,具備很高的可塑性(我完全不同意她自己所為“風格單一”的標簽)。
張鈺琪和Veegee都是很典型的引領型,張鈺琪是以柔克剛的,她的輕松自如,她看似云淡風輕地就把自己的一首接一首的原創給唱了,放在以前的《超女》要唱首原創這是天大的事,可張鈺琪就是這么簡單自然,她讓女生們向往“松”;Veegee則是“緊”,她代表了那些也許處在并非順境、而且要遭遇許多外人眼光的女生,她主動選擇對抗。
(張鈺琪老颯了。)
我還蠻喜歡葉禹含,這種偏帥氣的女選手,讓大家老是想到她們要去帶領一些什么,但葉禹含呈現的更多的是陪伴感,她是一個能讓女生覺得安全的、可靠地對象,葉禹含當然有進取心,但并不呈現攻擊性,她會讓我覺得說并非只有梁靜茹才能叫做心事樹洞(見梁靜茹《崇拜》MV),葉禹含同樣有可能做到。
她們最后能走到哪,除了她們自身的努力,也依賴團隊的打造、sense、視野。
總之,在我看來,solo女歌手,路當然不好走,但路一直都在。十年前,在我入這一行,開始學著做唱片的時候,李宗盛曾有一段話如明燈照耀,他說,這個時代已經不是胡亂找個人,唱幾首歌,就能成功的時代;只有那些最勇敢、最勤奮、最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夠繼續打造這個時代的流行音樂。
在2016年的某次講座上,大哥又說,音樂是一個被低估的行業,人人都覺得他能玩,門檻很低,可是成功的門檻很高。你先要把一個人弄成藝人,才有經營之道,因為你必須有價值才可以被經營。
“從我的角色來看,各位的審美,是決定我們這個時代音樂面貌的基本因素。當我問你這首歌難聽的會死,你明明覺得它很俗,可是它會讓你掙很多錢,你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不去宣傳推廣,不去想辦法兜攏所有的關系讓它值錢?當你做為一個音樂人的審美跟你作為一個生意人的審美,這兩個要怎么平衡?這些消費者、愛聽音樂的人,就是你喂他豬食,它就變成豬。你只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遠這樣子。這是我們熱愛的行業,我們成就他的樣子。”李宗盛說。
換句話說,女solo歌手的賽道一直都在,但只有最具天賦的人,才有資格上場。所謂天賦,可以是王菲、張惠妹、鄧紫棋式與生俱來的嗓音條件,可以是陳綺貞、陳粒式的讓你驚嘆她怎么會寫出這樣歌來的才華;也可以是蔡依林蔡依林“地才”式的超乎常人的勤勉和執行力,或是陳珊妮式不斷探索流行該走向何方的智慧光芒。最終,只有最勇敢、最努力、最勤于思考的人,才是值得贏得我們陪伴感、信賴度、引導力的女歌手。只有她們才能閃閃發光地留在舞臺上。
戰五渣、鍵盤俠等非戰斗人員,就閉嘴吧,退下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