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丨破詞兒 文丨卷卷毛
昆汀的最新一部電影《好萊塢往事》上個月就在美國公映了,雖然大多數國內觀眾還沒能看到電影,但關于它的新聞和爭議倒是一直在看到。
比如,里面短短幾分鐘關于李小龍的情節,就已經引來了很多爭議。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公開質疑電影把李小龍塑造成了“一個傻蛋,一個傲慢又自戀的受氣包”。
??《好萊塢往事》中麥克·毛扮演的李小龍
昆汀倒也不含糊,在近日做出了回應,稱自己13歲就看過李小龍的傳記,“他本人就像電影里演的那樣,是有些傲慢的”。
昆汀是李小龍的粉絲,從來不是什么秘密,在他的《殺死比爾》中,烏瑪·瑟曼打斗時那一身黃色戰斗服就是用來致敬李小龍的。
??《殺死比爾》致敬
而這段有爭議的情節,無非是李小龍在“吹噓”自己功夫有多厲害之后,卻被布拉德·皮特飾演的一個特技替身演員打倒了。
用昆汀自己的解釋來說就是“如果你打算描述一個人是如何堅不可摧,就安排他與李小龍打一架,打得不丟人就可以了。”
李小龍是不能被打敗的嗎?
筆者覺得取決于你怎么看待這個人,如果他是一個人,一個功夫很厲害但仍然有弱點的“普通人”,他就是可能被打倒的;但如果,他是一個被神化的icon,那就一定不能被打敗的。
??《好萊塢往事》
《好萊塢往事》講的是1969年的往事,李小龍作為一個時代符號出現在電影中,其實本身就是一個致敬。昆汀拍的是去掉光環后的“人”,而觀眾理解的李小龍可能是“神”。
所以,李小龍給六、七十年代到底留下了怎樣的印記?讓他成為西方文化里舉足輕重的一個流行符號。
武術明星李小龍
“他用人類最強有力的右拳,擊中了整個流行文化,我們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暈眩。”
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推出了一個李小龍的紀念特輯,名叫《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不僅留下了這樣的斷言,還從各個方面剖析了李小龍帶來的廣泛影響。
他的影響輻射包括電影、武術、格斗、文化、哲學,甚至是音樂、漫畫、街舞,還有街頭運動。
?紀錄片《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海報
1969年,李小龍29歲。
往前幾年,1964年的美國長堤空手道大賽上,李小龍一出場就技驚四座,大賽讓他一夜成名,順利躋身美國武壇。
之后,他創立了一種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自由搏擊術,也就是著名的“截拳道”,開創自己的“振藩武術館”,廣收各國、各種族學生。
武術界的明星身份,也為他帶來了出演劇集《青蜂俠》的機會。
在劇集《青蜂俠》中,李小龍扮演了超級英雄青蜂俠的助手加藤,雖然只是配角,雖然劇集收視平平,但并不妨礙李小龍的大放異彩。他在里面的風頭甚至蓋過了主角,第一次為觀眾廣泛熟知。
?《青蜂俠》中的李小龍
但1969年,李小龍并不算順遂,《青蜂俠》之后,他并沒能等來他預想中的好萊塢主演角色,他只能接著客串,或是幫劇組調教演員身手。
但這一年,他又是滿懷希望,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從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到1980年,我將會擁有1000萬美元的財富,那時候我及家人將會過上愉快、和諧、幸福的生活。”
?李小龍1969年初寫下“預言”
他前半段的預言很準確,1971年的夏天,他接受了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的邀請,以1.5萬美元的片酬簽下了兩部影片,一部是《唐山大兄》,另一部則是《精武門》。
這兩部電影接連在香港打破了票房紀錄,剛一回港發展的李小龍憑這兩部電影,瞬間就登上了香港影壇天王的位置。
?《唐山大兄》
?《精武門》
而好萊塢也接受了他。尤其是1973年的《龍爭虎斗》,在西方世界引起廣泛反響,收獲了超過2.3億美元的票房。
他在好萊塢定義了“功夫片”這個概念。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將李小龍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
美國報刊贊譽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圣者”,香港報紙稱他是“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龍爭虎斗》劇照
但他的后半段預言又顯得有些悲情。因為,還沒來得及等來暢想中1980年幸福、和諧而隨心所欲的生活,李小龍就早逝了。
1973年7月,也就是《龍爭虎斗》上映前一周,他在香港演員丁佩的家中離奇死亡,年僅33歲。醫生給出的診斷是“腦水腫”,可卻一直留有各種爭議聲。
李小龍的死并不是結束,而是他和他的功夫被“神化”的開始。
反文化偶像
李奧·漢特在《功夫偶像大師》中寫李小龍時,這樣寫道:
“對于西方觀眾而言,這名不可思議的功夫巨星在與他們初次接觸的時候便死亡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小龍的死成為他光環的一部分。”
西方文化里有著名的搖滾巨星“27歲俱樂部”,早逝會多少傳奇化一個人的聲名,在李小龍這里同樣受用。
一個來自異域的、黃皮膚的功夫大師,在他聲名最盛之時,作為反文化偶像而死去了。
人們突然開始驚呼,此前對他的輕視。
在李小龍之前,西方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多半是007式的優雅白人,靠各種高科技裝備擊退敵人。
但李小龍完全不同,他是最真實的,有血有肉、赤手空拳,不是依靠超能力,也不是背后高科技裝備,他就是一個血肉之軀,憑借著自己的拳頭懲惡揚善,反抗威權。
?《龍爭虎斗》劇照
這對于身處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年輕一代來說,太具有震懾力了。
要知道,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正是一個青春的年代。那是一個全世界的年輕人在用熱血和理想去企圖改變世界的年代。
他們展開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反戰運動、性解放運動和各類平權運動,反對父母一代的威權,反對傳統的價值觀,更反對戰爭、反對殖民、反對資本主義。
這也是李小龍深受“反叛一代”喜歡的原因,尤其在西方少數族裔,特別是美國黑人群體中,李小龍格外受到歡迎。
?李小龍身上的反種族歧視意味是共通的
如今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其實,當年李小龍的電影第一次在美國公映時,主流媒體并沒有給出好評。比如《紐約時報》就曾批評李小龍的電影“情節單薄,就是為了打架而存在”。
但主流社會的反感,反而更加增強了年輕一代和底層民眾對李小龍這一“平民英雄”的認同感。
他不僅是亞裔的英雄,還是所有被壓迫的少數族裔的偶像,《龍爭虎斗》之后,黑人群體如法炮制,立馬就拍出了一部《黑帶大師》來向李小龍致敬。
?《黑帶大師》海報,黑人版“李小龍”電影
除此之外,可能很少人知道,李小龍還是一位武術哲學家。
他大學主修的專業即是哲學,后來又將哲學思想融入到武斗中,他不止一次提過對水的贊美:
“當你把水倒入杯子,它就成為杯子的形狀;當你把水倒入瓶子,它就成為瓶子的形狀;當你把水倒入茶壺,它就成為茶壺的形狀。水可以流動、滲透、滴落,也能摧毀一切。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在他看來,武術是一種“心靈與身體配合的精妙藝術”,要有水的靈活,水的溫柔,也要有水的堅韌,水的剛猛。
?著名的“像水一樣”
在《截拳道之道》中,李小龍寫道:“截拳道是無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而最終,截拳道是朝向自我發展的武道。”
六、七十年代,也正是東方文化開始進入尋常西方人視野的時候,東方的禪宗文化在英美年輕人間曾備受推崇。
而李小龍的“心如止水”式功夫哲學正擊中了這一時期西方人的心理,在文化和精神焦慮之際,李小龍和以他為代表的東方哲學成為了一劑良藥。
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選評20世紀英雄與偶像人物名單,李小龍和英國王妃戴安娜和美國總統肯尼迪一同上榜。
2000年,美國政府還曾發行了一套李小龍誕辰60周年的紀念郵票,這是美國歷史上發行的第三位藝人,同時也是發行紀念郵票的華人第一人。
昆汀是他的粉絲,波蘭斯基是他的粉絲,小羅伯特·唐尼是他的粉絲,科比是他的粉絲.......
他是電影明星,是武斗家,是MMA先驅,是思想者,也是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符號。
原文標題:被“丑化”的、被“神化”的李小龍
責編 | 皮卡兵
E N D
▽
影視宣傳、轉載聯系 ◇ bianjubang002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