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院子三家人,但我們就是一家人。”說這句話的是位純樸善良的農村漢子,他不僅是自己小家的“頂梁柱”,也是院子里其他兩個家庭的“主心骨”。他叫楊珍元,今年五十開外,是云龍縣長新鄉豆寺村沙坪組小組長。他左手“牽著”一個叔叔,右手“拉著”一個弟弟,讓名義上的三家人在“愛”中融為了一家的故事在當地流傳著。
“做侄兒的要照顧好叔叔”
24年前,楊珍元和妻子結婚后與父母分了家,眼睛天生殘疾的弟弟楊珍端便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離世后,一直未娶妻的楊珍端便成了住在哥哥旁邊的單人戶。叔叔楊銀香和妻子膝下無子,隨著年齡增大,逐漸喪失勞動力的叔叔在妻子去世后,被楊珍元從云龍縣敬老院接回緊臨著自己的老房子。這樣,就有了同在一個大院,但擁有三個獨立戶口的三家人。
“當初我很反對,為父母辦完后事,家里基本沒有積蓄了,不僅要供娃娃讀書,現在還要帶上叔叔……但他告訴我‘叔叔現在老了,就像是父親一樣的老人,我們要像孝敬父親一樣去孝敬他’,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也就同意了這事。”楊珍元的妻子陳新會說。
“珍元可以說是村里的道德模范啦,去年收烤煙時,他們夫婦倆本打算趁著我家正在用的烤煙房,把自家的煙葉采完后一起烘烤,節省點成本。但接到叔叔的電話,說肚子疼得厲害,珍元背起籃子就往家跑了。后來才知道他叔叔檢查出了慢性盲腸炎和膽囊炎,他還在醫院精心照顧了好多天。”鄰居楊成鴻回憶說。
“做哥哥的就要帶好弟弟”
48歲的楊珍端由于先天眼睛殘疾,視力逐年下降,一直沒有娶妻的他便成了楊珍元心頭最放不下的人。為了弟弟的病,楊珍元沒少做努力。只要聽說有專家或醫生到云龍,不管有多少農活,他都會抽時間帶弟弟去看眼睛。“我們就倆兄弟,父母不在了,做哥哥的就得帶好弟弟,只要能治好他的眼睛,付出多少都值得。”楊珍元說。
楊珍元知道弟弟眼睛看不清,做農活也只會用一些土辦法,費時費力還沒有好收成,所以他年年幫著犁田、插秧、收谷子,還手把手教弟弟如何點玉米,如何管理核桃,如何科學施肥。在大哥的幫助下,楊珍端已經學會了種玉米,每年多則收成一千多斤,少則幾百斤。有了玉米,楊珍元每年都會幫弟弟養上一頭年豬,到了殺豬的季節還專門交代妻子把肉腌制加工好,讓弟弟坐享其成。
“我是小組長要做表率”
每每有人對楊珍元說:早已經分家了,干嘛還要給自己增加負擔時,他都會在心里告訴自己,“于私,我是他們在這個世上最親的人;于公,作為小組長,一定要在家庭和諧方面做好表率。”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楊珍元用實際行動向村民詮釋著“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下,楊珍元的叔叔被納入五保戶,弟弟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
為了帶頭做好村內的農危改工作,楊珍元盡心盡力在弟弟的房子上投工投勞,一般的苦力活計就帶著女婿干,技術活就掏錢請專業人員來做。在他的帶動下,沙坪組的群眾對危房改造熱情高漲。
“我是他們在這個世上最親的人和最可靠的山,還能動一天,我就一定兌現為他倆養老送終的諾言”。作為妻子的丈夫和倆個孩子的父親,楊珍元不僅要為小家的幸福生活而操勞,還要為叔叔和弟弟的衣食住行而奔波,盡管生活有太多的不易和艱辛,但楊珍元用小家大愛的精神,帶領著小組的群眾努力走脫貧奔小康之路!
通訊員 李嬌 文/圖
編輯:趙子忠
審核:辛向東
終審:施貴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