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頭條
1、私募圈爭議:所買私募產品贖回時虧錢 竟還被業績提成
據券商中國報道,近日,有投資者投訴某百億私募,稱自己的購買的產品在贖回時虧錢卻被提取了業績提成,在行業內引發軒然大波。
國內私募業績計提,主要有高水位計提法和贖回計提法。具體計提時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凈值縮減法,一種是份額縮減法。
計提頻率過高,顯然偏向私募管理人,尤其每月一次的。一些管理人為了獲得計提業績報酬的機會而產生短期行為,通過短期投資提高基金產品凈值。贖回計提法對投資者是最公平的計提方法,這種計提法不會出現投資者虧損,管理人或投資顧問仍提取了業績報酬的尷尬。
目前大部分中小私募選擇的都是高水位計提方式,只有少部分私募基金會選擇例如贖回時計提、固定時間點計提等。相對而言,扣減凈值的高水位計提法,目前更為主流,但是計提頻率可以延長到半年或者一年。
2、外資私募加緊布局 元勝投資規模居前
一方面,從數據上看,截至8月19日,今年以來證券類外資私募備案的產品總數已超過去年全年,且管理規模最大的機構已達到20億元以上,進入頭部前5%私募之列。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有6家證券類外資私募獲得投顧資格,包括路博邁投資、富敦投資、安本標準投資、貝萊德投資、元勝投資、畢盛投資。兩家私募推出FOF產品,拓展了在中國的業務范圍,使得中國資管市場愈發國際化與多元化。
從管理規模上看,元勝投資以超20億元的規模遙遙領先;瑞銀資管和英仕曼投資緊隨其后,管理規模約為5億-10億元。私募中國網報告顯示,截至7月底,21家外資私募的管理規模合計約56.5億元。
3、私募總規模達到13.4萬億
基金業協會發布了今年7月私募的備案登記數據。值得注意的是,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首現規模,目前備案3只基金共3.5億元;當然增長最強勢的依舊是股權創投私募,規模已達到9.32萬億;證券私募也重回升勢,規模增至2.40萬億。數據顯示,7月底私募基金總規模達到13.42萬億,登記的管理人為2.43萬家,備案的基金有7.87萬只。同時,百億私募數量達到262家,包括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惠華基金等;北上深三地私募總數達1.36萬家。
4、又有公募總經理“奔私”
最近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原方正富邦基金總經理鄒牧備案了私募寧波惠恒拓股權投資基金,他出任公司法人、總經理,這是這兩年來為數不多的公募總經理級別“奔私”案例。據基金君不完全統計,這幾年來至少有十多位公募總經理曾經加入“奔私”大潮,比如原興全基金總經理楊東、原華安基金總裁李勍、原泰達宏利基金總經理劉青山、原匯添富基金總經理林利軍、原國投瑞銀總經理尚健等。
5、前私募冠軍10.45%持股被拍賣,金剛玻璃控制權或生變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金剛玻璃仍只有一位競拍者報名。最終,截至10時,一位名為何光雄的人士以起拍價價格獲得了三場合計2256.5萬股金剛玻璃股權。在股票被成功拍賣后不久,金剛玻璃股價快速上揚漲停。截至8月14日收盤,金剛玻璃報收8.39元/股,漲9.96%。本次拍賣事項可能會導致金剛玻璃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情況發生變化。
6、年度“體檢”近尾聲 62家私募吃監管函
一年一度的全國范圍內私募基金專項檢查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今年以來,有15個地方證監局對轄區內存在問題的私募采取監管措施,共涉及62家私募。其中,37家被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19家被出具警示函,6家被給予行政處罰,處罰金額在1萬元至3萬元不等。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募集、投資運作和信息披露三個方面。
7、明星私募關注華為產業鏈 千合資本7月跑得最勤
從明星私募的情況看,調研熱情有所下降,上周僅3家明星私募現身調研記錄。從調研標的看,明星私募頗為關注華為概念股,如星石投資調研了聯創電子,重陽投資調研了德賽電池和TCL集團,淡水泉調研了超圖軟件和工業富聯。
千合資本在7月25日調研了卓勝微;7月24日調研了勁嘉股份、長安汽車;7月20日調研了??低?;7月18日調研了江鈴汽車;7月11日調研了眾合科技;7月1日調研了樂普醫療。
公募基金
1、科創板打新已成必選項,公募掌握高中簽率秘訣
科創板打新收益搶眼,甚至已影響到公募基金的排名。在賺錢效應刺激下,科創板打新已成為機構的必選項,他們關注的焦點也從“是否要打”轉為“如何打”。有基金業內人士稱,從實踐經驗看,按照主承銷商給出的投標價格區間的60%至80%分位進行報價,打新中簽概率最高,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參與其中,未來對于機構報價精準度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
2、科技主題基金扎堆成立 基金積極籌備科創板指數產品
科技創新主題正在成為基金公司發力的重點。今年以來成立的科技主題基金已經多達34只,其中8月16日上市的華寶科技ETF,上市兩日成交額高達12.76億元。
目前已有華寶基金、申萬菱信基金、諾德基金、華泰柏瑞等多家基金公司推出科技類相關指數產品,其他細分行業,如半導體行業等,則更有多家基金公司布局相關產品。
3、差距縮至3503億元,外資持股市值直逼公募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為19976.31億元,外資持股市值為16473億元,兩者相差3503.31億元。短短幾年時間,外資持有A股的市值增加了8873.54億元。外資持股市值與公募日益接近,將對公募帶來深遠影響。不少公募基金人士坦陳,面對外資持續流入,公募在公司定位、產品創新、投資邏輯、投資風格上面臨不小挑戰,他們已做好了積極迎戰的心理準備。
4、增強指數型基金規模增長迅猛,超額收益取決于“增強”策略
2019年以來增強指數型基金規模增長明顯優于被動指數型,截至二季度末,增強指數型基金資產總規模為878.25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259.05億元,增幅達41.84%;同期被動指數型基金資產總規模增幅30.77%。易方達上證50指數上半年規模增長最多,為41.04億元,目前基金規模達165.47億元,是公募市場唯一的百億級增強指數型基金。
5、陸家嘴金融城理事會綠色金融專委會聯合成員單位華寶基金共同推出國內首只基于MSCI(明晟指數)ESG評級的指數型基金。ESG投資在國內的發展再落一子。目前,將ESG納入投研框架已是未來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大勢所趨。而國內公募機構也在紛紛落地ESG投資相關的戰略產品,特別是在國內資本市場環境優化等大背景下,從ESG出發的投資布局,正在顯示出獨特的風景。
6、全市場第一只跟蹤中證800指數的ETF——匯添富中證800ETF正在火熱發售中。中證800指數由滬深300和中證500兩大指數成份股構成,兼具價值和成長雙重屬性,極具投資價值。
一是指數好,兼具成長和價值屬性,行業配置均衡,全面覆蓋A股主要的優質股票;二是費率低,管理費僅0.15%,不到主流寬基ETF管理費的1/3,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成本低廉、操作方便,一鍵掌握A股核心資產的優質標的。
財經頭條
1、A股市場
截至午間收盤,滬指漲0.07%,報收2885點;深成指漲0.31%,報收9358點;創業板指跌0.31%,報收1617點。滬股通凈流出4.03億,深股通凈流入2.92億。
指數早盤橫盤整理,消化獲利盤,深圳本地股繼續強勢,不過其它題材輪動開始加快,市場情緒相對穩定。盤面上看,深圳本地、農業種植、視聽器材等板塊漲幅居前,仿制藥、銀行、氟化工等板塊跌幅居前。
2、據證券時報,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后的首次報價今將誕生。市場普遍認為,首次LPR利率水平或較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5個基點~10個基點,新的LPR推出后預計短期內貸款實際利率不會有明顯變動,利率下行將是緩慢過程。
本文源自小君筆談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