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東方衛視播出了一檔綜藝節目《完美搭檔》,深度詮釋了“默契”這個詞。
在所有的雙人組合中,有一組非常獨特。這就是:卞證和戴慧。他們除了是一個組合外,還是醫患關系。
更神奇的是:4年前,卞證連說話都困難,而現在卻能夠站在舞臺上唱歌。
2014年9月,卞證被緊急送往深圳的醫院,并被確診為腦出血。雖然治療了一段時間,但還是留下了很嚴重的后遺癥。不僅手腳不能動彈,需要坐輪椅,還做了氣管切開手術,連說話都成了一大難題。
原本以為,下半生就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了,沒想到卻遇到了戴慧醫生。
戴慧,是深圳人民醫院康復中心的一名音樂治療師。剛認識卞證的時候,戴慧就發現,卞叔叔在唱歌的時候,吐字、發音都很清晰,于是便開啟了他們的音樂治療之旅。
在4年的音樂治療過程中,戴慧借助音樂節奏幫卞證做運動訓練和發音練習,激活他的感覺運動皮層和小腦中的其他區域。功夫不負有心人,卞證終于恢復了行動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且,因為兩人都喜歡音樂,漸漸就變成了一組搭檔,經常在一起唱歌。
雖然在節目里,他們的表演一點都不完美,唱歌也是磕磕絆絆、斷斷續續,但卻被觀察員們稱之為“最有價值的表演”,也感動了現場許多觀眾。
其實,癱瘓、失語的患者能夠重新走路、唱歌并不稀奇。
早在1736年,瑞典醫生奧拉夫·達林就親眼目睹過這樣一個“奇跡”:一名腦部受傷、喪失了說話能力的年輕男子,在經過幾年的專業訓練后,突然開始在教堂唱贊美詩。
雖然對于腦出血類的中風患者來說,唱歌可能并不理想,但卻可以幫助他們重新說話,甚至恢復行動能力。每天聽幾小時音樂,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聽力,恢復語言記憶力和專注力,患者的心情也會更加積極,避免出現中風后常見的抑郁、焦慮癥狀。
當然,音樂治療并不是簡單地聽音樂或者演奏樂器,它是通過音樂干預來實現運動、語言、認知功能等特定目標。
中風患者如何從音樂治療中受益?
1. 運動技能訓練
20世紀90年代早期,音樂治療就已經被證明為:可以幫助患者改善運動和肌肉控制,甚至可以幫助中風患者恢復失去的技能,比如走路。這是因為,音樂和動作之間原本就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播放音樂可以讓負責運動的大腦活躍起來。
在音樂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經常使用強烈的節拍來訓練患者的運動能力,提高他們的步行速度,修復他們不均勻的步態。或者,演奏鼓、搖鈴等樂器來增加患者手臂的運動范圍,用音樂節拍改善患者對肌肉的協調控制。
2. 語言功能訓練
中風是左側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一種高發性疾病,常見的癥狀除了半身不遂外,還會失語癥。而音樂治療,可以借助皮質的可塑性,通過音樂和節奏來重組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創建新的神經聯系,重新學會說話。
當一個中風失語患者,在音樂治療師的引導下唱歌時,他們大腦中受傷的語音中心便開始和歌唱中心建立新的聯系。無數次加強訓練之后,即便他們不能正常說話,也可以唱歌并記住歌詞。
3. 積極情緒訓練
由于失語癥,中風患者一般很難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交流不暢便會產生壓抑的情緒。這時候,音樂治療就可以幫助患者利用音樂和樂器更好地與人溝通,緩解病痛帶來的挫敗感,改善他們的情緒。
其實,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治愈。每一首歌,每一支曲,都會觸發不同的情緒反應。聽音樂不僅能夠提高注意力,增強記憶力,分散患者的疼痛,也可以讓中風者再次感覺到他們屬于他們自己,就像卞證一樣,可以再次為自己的夢想努力。
為什么要重視中風?
中風,又稱為腦卒中,是中國致死率最高的一個疾病。在中國,每年約有196萬人因中風去世,相當于每16秒就有一個人死于中風,并且發病率還在逐年升高。
中風就像心臟病一樣,發作起來,可能只需短短幾個小時就可能致命。大多數情況下,當向大腦供血的動脈被阻塞或破裂時,就會發生中風。
這是一種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疾病,而且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寒冷季節或臨近中午時段的發病率會更高。
常見癥狀有:面部下垂、手臂無力、說話困難、嘴歪、半身不遂等。中風在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人群中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持續勞累和高精神壓力也會增加風險。除此之外,抽煙也是一大誘因。因為煙草中釋放的尼古丁、一氧化碳會破壞血管,形成血栓,增加中風的風險。
其實,中風患者恢復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對于很多患者來說,音樂治療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它可以與傳統的療法相結合,對中風幸存者的生活產生驚人而持久的影響。
音樂治療可以激發患者加強運動、言語和認知能力,在身體和情感方面發揮作用,同時也讓康復療程更加有樂趣。
參考文獻:
1.Saebo:How Music Therapy Can Benefit Stroke Survivors;
2.University of Helsinki:Listening To Music Improves Stroke Patients' Recovery, Study Shows;
3.By Susan Chow, Ph.D.:Music Therapy for Stroke。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