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有趣的段子,講中國電商的鄙視鏈現象:
淘寶上40塊錢的衣服,加個商標吊牌在天貓上賣85元,加個好點的包裝到京東上賣138元,加個嚴格點的質檢員到唯品會上賣240元,最后衣服賣不掉再放到拼多多上賣10元。
不單單是電商這樣,用戶亦如此:跨境電商用鄙視買天貓的,天貓用戶鄙視買淘寶的,淘寶用戶鄙視買拼多多的。
各種鄙視鏈充斥在網絡和現實世界里面
身邊總有很多朋友說自己用的國外產品是在哪個跨境電商平臺上買的,價格多貴多貴,買回來又各種不滿意,吐槽,以后再也不用這個平臺。
沒過幾天,又說在某某跨境電商平臺買了什么,回來又是各種吐槽,聽這話的人此時內心。。。。
被跨境電商的朋友的鄙視了一番,自然不好受,只好在其他人身上的找優越感了:“這你也敢在淘寶店買,是正規品牌嗎。。”
淘寶店的聽到身邊的朋友在拼多多上買東西:“拼多多不是坑多多嗎?”于是在拼多多買東西的朋友一陣沉默。。。
大環境下,人群不同,消費需求不同
在老王看來,其實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點,或許賣的貨是一樣的,但是每個平臺針對的人群是不一樣的。
京東主要用戶在一二線城市,拼多多主要用戶則是三四線城市人群居多,各個平臺長久的發展都是抓住了各類人群的需求,為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從開始用拼多多到現在也有三年多了,經常能在上面淘到又好又便宜的東西。
這期間也會用淘寶京東唯品會,買同一個東西,會四處比價,然后買到我認為性價比最高的那個。
阿里和京東模式是海量商品的聚合,挑選商品的過程像是在海灘上搜尋美味的海鮮,你要有足夠的耐心。
拼多多則像是一個綜合性商場,每層都有精品店鋪供你方便去選擇.
京東倡導的是正品,唯品會主打正品低價,淘寶受眾人群廣泛,拼多多名聲爛這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你側面想下,好像也沒有一家正常的企業會以“欺騙”作為正常的經營手段。
如果一家以“欺騙”為目的的公司,估值會超過唯品會,訂單超過京東,這難道不是對中國消費者智商的最大鄙視嗎?
有人會認為使用拼多多的人沒什么品味,而對于一些對城市物價絕望的年輕人來說,在拼多多里看到了希望。
所以各個平臺價格的偏差也是多年來消費者與電商平臺雙向篩選的必然結果,是一個互相成全的過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