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雅安市寶興縣人民政府)
大熊貓“涓涓”和“元晶”登上《人民畫報》封面 歐陽淦和大熊貓“明明”登上《民族畫報》封面
大熊貓繁育難,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尤其難。科學家為此努力了數十年,直到今天,一只熊貓的出生都會成為報紙的頭版新聞。
那么,世界上人工繁育的“第一熊貓”叫什么名字?誕生于何時何地?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資深大熊貓專家何光昕為我們翻開了一頁塵封的歷史。讓人驚訝的是,人工繁育的第一只大熊貓的父親、母親,還是來自寶興縣的野生大熊貓。
“第一熊貓”在北京誕生
1962年,何光昕從四川大學生物系畢業,分配到北京動物園工作,見證和參與了一只叫“明明”的熊貓誕生的全過程。
北京動物園是全國最大的動物園,當時有著全國最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上世紀60年代初,動物園著手大熊貓繁育試驗,任務落到黃慧蘭和歐陽淦兩位女同志身上。黃慧蘭夫婦曾經留學美國,在美國曾開辦養雞場,解放初期回國供職于北京動物園。歐陽淦是個年輕的技術員,壯族,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
繁殖試驗在動物園西邊的動物繁殖場進行。那里曾是皇家的“萬牲園”,她們特意選擇了一處環境安靜、林木叢生、頗具野生環境狀態的場所。
“明明”的父親叫“皮皮”,母親叫“莉莉”,分別于1959年和1958年從四川寶興縣捕獲。1963年4月,“皮皮”和“莉莉”進行了自然交配。此后兩位專家開始對“莉莉”進行專門管理和專題研究。9月初,“莉莉”食欲不振,且行為反常。專家們雖然精心照料,遺憾的是卻偏偏錯過了觀察分娩過程的機會。
9月9日,專家們驚奇地發現“莉莉”懷里有一個小“肉團”,他們大感意外。因為之前誰也沒有見過初生的大熊貓,像大熊貓這樣體型龐大的動物,幼仔應該有數公斤重。然而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像剝了皮的耗子,通體半透明,重量不過二三兩,以至起初判定是流產或早產,讓他們十分失望。
他們以為是流產的胚胎,便安排何光昕在一旁觀察,準備趁“莉莉”不注意時,將胚胎撿走,以免污染大熊貓圈舍。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莉莉”抱著它一刻也不放。何光昕只得帶著被蓋卷住進了大熊貓產房旁,守候著大熊貓。他的床距隔離大熊貓的鐵欄桿只有兩三米,睜眼就能觀察到大熊貓“莉莉”的一舉一動。
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小東西開始動了起來,起初他以為是“莉莉”在動,后來,小東西還叫出聲來,而且叫聲越來越洪亮,動作幅度也越來越大,甚至還吃起奶來。他喜極而泣,忍不住大喊了起來:“大熊貓生的崽崽是活的!”
“第一熊貓”繁殖成功,自然讓專家們十分重視,希望它健康的成長,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于是給它取名為“明明”。
動物園決定安排人員入駐大熊貓產房,便于夜間監護熊貓母子。何光昕有了觀察經驗,便主動要求值夜班。他的具體工作就是在夜間觀察記錄母子的行為規律,和做投食換水等雜活。“莉莉”的母性很強,將“明明”整日整夜抱在懷中,不停地舔舐,何光昕經過觀察得出結論,這是將母親的體溫傳遞給寶寶,并幫助寶寶血液循環。何光昕還發現一個現象,即使“莉莉”睡覺時,也總是將“明明”身體放在自己的鼻子下面,這是讓呼出的熱氣使寶寶感到溫暖。
“莉莉”因為護仔,警惕性很高,陌生人不能接近。但與何光昕相處熟了,它變得十分溫順,每當何光昕下班回到獸舍,“莉莉”都要走過來和他親近。讓何光昕欣慰的是,在他駐守產房的兩個月期間,母子倆沒出過意外。看著“明明”在自己的照料下慢慢長出絨毛,毛色由淺變深,開始遍地爬行,何光昕開心極了。
“明明”長大后,經檢查是雄性,可惜的是它竟然是先天獨睪,它沒有后代,1985年轉讓到長沙動物園,1989年8月23日去世,終年26歲。
寶興籍大熊貓參與人工繁育
由于有這段當“保姆”的經歷,何光昕與大熊貓結下了不解之緣。有趣的是,何光昕在北京動物園工作期間,曾派到寶興縣野生狩獵站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的任務就是組織獵人,為北京動物園收集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
據《北京動物園志》記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北京動物園在寶興縣收集大熊貓、雪豹、扭角羚、白唇鹿、綠尾虹雉等珍禽異獸,其中僅大熊貓就多達70多只。1975年,何光昕調回故鄉成都動物園,先后任副園長、園長。他帶領成都動物園科技人員進行大熊貓繁育工作,成績斐然。
大熊貓“明明”的出生,在公眾對大熊貓的認識度還不是很高、資訊也欠發達的時代,成了不小的新聞事件,歐陽淦和“明明”還上了《民族畫報》的封面。
《北京晚報》1963年11月23日第二版刊發了《人工飼養繁殖后代首獲成功 動物園大熊貓產仔》:
[本報訊]世界聞名的我國特產動物大熊貓,最近在北京動物園產下一只幼仔。由于飼養人員的精心護理,大熊貓母子生活正常,不久即可與游客見面。
這種珍貴的動物,在人工飼養下繁殖后代,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對動物學界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
在世界上,具有我國川西海拔二千至四千米高山的竹林地帶產大熊貓,數量稀少。它既怕熱又畏寒,食性獨特,人工飼養比較困難。遠在1869年,動物學界首次發現這種動物,并在1936年捕捉到第一只活的大熊貓,直到1949年,我國只在成都飼養過。解放以后,北京動物園陸續飼養了十多只大熊貓,他們會派人到產地作過調查研究,多方設法為它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 1963年北京動物園提出繁殖大熊貓的計劃,進行了有關繁殖方面的專題研究,經過飼養、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終于在北京動物園誕生了第一只大熊貓。
歐洲和美洲各大動物園先后飼養過十多只大熊貓,他們想了很多方法促其繁殖,都沒有成功。(動科)
這篇新聞稿署名“動科”,并配發了“莉莉”母子圖。
歐陽淦懷抱著這只人工繁育的大熊貓“明明”照片,刊登在《民族畫報》1964年第3期封面上。
1978年9月8日,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飼養專家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成功地繁殖出世界上兩只人工授精的大熊貓幼獸“元晶”,體重為125克。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人工繁殖大熊貓,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效應。人工授精繁殖大熊貓,為拯救大熊貓這個瀕危物種帶來希望,而且對其他瀕危動物的繁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元晶”的母親,是來自寶興縣的野生大熊貓“涓涓”,它的父親是來自寶興縣的野生大熊貓“寶寶”、甘肅省文縣的野生大熊貓“樓樓”(連續兩次人工授精)。
(未完待續)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高富華
轉載來源:雅安日報/北緯網
來源地址:http://news.beiww.com/yayw1763/201907/t20190714_826267.html
原文鏈接: 首只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在北京誕生 ——寶興籍大熊貓創造的世界紀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