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給大家一個重要的儀式感:愛的回應。
A姐一直是個家庭主婦,她老公負責掙錢養家,她就負責相夫教子。本來日子平平淡淡過著,細水長流般的平靜和幸福。
但最近幾年他們感情出現了危機,不是因為他在外花心,也不是因為她變成了邋里邋遢的黃臉婆,而是因為彼此之間再也找不到愛的感覺。
他最愛吃芋頭燒鴨,但她偏偏是過敏性皮膚,每次買回家的芋頭,在去皮的時候,總是不小心要把芋頭的黏液沾在手上,每次雙手都發紅發癢,還要起水泡。可即便如此,她總是忍著痛和癢,每周都給他做一次。
可他呢,似乎不太領情,每次回到家,拿到碗筷,不是嫌味道不夠好,就是嫌辣椒放的少,更有時候,他嘗了一塊,就不吃了。
每次A姐都特別不開心的說,我特意為你做的,你看看我的手。
他每次就立馬回擊到,我又沒讓逼你非要做這道菜,不好吃還非要我吃啊。
然后兩個人就開始了冷戰,都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一件小事也可以鬧得烏煙瘴氣。
其實A姐不是在乎他是否要吃完這道菜,而是他對她的態度。當一個人用心的為你做一件事時,她想要得到的就是你樂意接受的回應,而不是你一味的指責。
A姐說,我的心很涼,因為每次為了他好,他似乎從來感覺不到,甚至還會變本加厲的挑剔我。
有人說夫妻在一起相處久了以后,就像左手摸右手,再也沒了戀愛時的感覺和激情。
其實并不是沒有感覺,而是你不懂得回應對方對你的付出,她為你做什么,你都覺得理所當然,還專挑毛病,找漏洞。時間久了,當付出的人得不到應該有的愛的回應,彼此的感情就會變得平淡寡味甚至心生埋怨。
為什么感情里需要回應?
因為沒有誰對你好,是理所應當的。
在Ins上有一對日本夫婦:
妻子每天都會在吃飯之前,記錄丈夫吃飯的樣子。
從16年到現在沒有間斷過,是他們夫妻生活中小小的儀式。
妻子熱愛烹飪,總會精心為丈夫準備食物。
而這個可愛的丈夫,每次都用享受的表情,表達對妻子的贊美。
他們將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狀態,展現在大家面前。
很多網友都說:
“給這樣的丈夫做飯,真的是太讓人開心了。”
相互扶持,相互回應,就是這對情侶在做的。
我一直認為,成就感是兩個人在一起生活的源動力。
因為得到回應,所以愿意一直持續下去。
而一方的成就感,一定是源于另外一方的肯定和認可。
我記得我爸每次做飯,都會特意考慮到我媽的胃口。咸淡適中,不會太辛辣,也比較適合咀嚼。
我媽對此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每次吃飯的時候就會說:
“今天的飯菜真好吃。”
小時候我在想,味道沒什么變化呀,為什么我媽總是夸我爸?
長大后才明白,對待感情虔誠,才是真正溫柔的體現。
之前看到過一個視頻,叫《我從不幫我太太》。
丈夫在聊天中,會停下來去洗碗,去幫妻子做家務。
朋友很疑惑,他為什么做這些事。
他一臉坦然:
“其實我老婆根本不需要幫忙,她需要的是伙伴。”
妻子為家里操勞,而陪伴就是丈夫給妻子的回應。
相互陪伴共同完成一件事,這件事情就會有紀念性和儀式感。
很多人相處久了,就覺得不需要“謝謝”了。
田馥甄在《小幸運》里有這樣一句歌詞:
“人理所當然地忘記,是誰風里,雨里,一直默默守護在原地。”
公司有個男生,說戀愛里的回應很重要。他平時在家里換了燈泡,修好了電器,女友都會抱著他說:
“你真的是太厲害了!”
他自己是這么形容的:
“看著我女朋友眼里的光,我都覺得自己是個英雄!”
他女朋友對他的認可,就是一種正反饋,也是他的成就感。懂得感激的人,會被身邊的人喜愛和珍惜。
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需要表達與回應。
婚姻生活如同長期的對話,沉默會讓人的關系變得脆弱。而那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構成了對話的大部分內容。
你對一個人的好,一個人的付出,其實并不是要求他要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你,而是想要在他有所付出時,你給予他及時且暖心的回應。
在感情里,無論你是熱戀中的新婚燕爾,還是平淡里的老夫老妻,我們都需要對對方的付出表達我們的愛意和關心,同時,也需要給予付出方相應的,及時的,積極的,愛的回應。
彼此付出,彼此回應,彼此珍惜,彼此包容,這才是保持愛情最持久的秘笈。愛不一定需要回報,但一定需要回應,因為對愛最好的回報就是彼此回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