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向青平 報道
2019年暑期檔電影《哪吒》好評如潮。8月18日,電影《哪吒》票房已突破40億元,打破了國產動漫最高票房紀錄。以電影為主要產品的上市公司,很容易因一部爆款電影帶來業績和股價的大幅波動。《哪吒》上映以來,制片方光線傳媒的股價也呈上漲趨勢。
電影《哪吒》未正式上映前,就有機構建議光線傳媒投資者參與爆款影片《哪吒》的交易性機會。自7月13日《哪吒》開始點映后,光線傳媒股價就已經大幅上漲。由此引發市場質疑,上市公司電影點映是否為公司的內幕信息?
針對投資機構的點映
7月13日,電影《哪吒》點映。7月15日光線傳媒股價漲4.15%,該日期是《哪吒》點映后的首個交易日。電影《哪吒》7月13日點映后,7月26日公開上映的這段時間,光線傳媒就已經實現了7個交易日的上漲。且在此期間,就有證券公司發布研報稱,“票房預期仍未完全反映至股價,建議投資者參與爆款影片《哪吒》的交易性機會”。
點映指的是選擇個別影院、針對特殊的人群預先放映還未正式上映的電影。據萬達影視的一位制片人稱,點映通常針對影評人、媒體及電影專業人士,是電影的一種宣發方式,旨在電影正式放映前提高電影的口碑和人氣,只要電影上映前,一般都會進行點映,只是針對的人群不一樣。
《哪吒》點映爭議之前,就有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私人定制》也曾因此被質疑“內幕交易”。2014年賀歲大片《私人訂制》還沒公開上映,就先在資本圈炸開了鍋。2013年12月17日晚,《私人訂制》在北京首映,華誼兄弟為指定投資機構“私人定制”了觀影會,這部分投資者可以提前觀看電影。
但與《哪吒》的叫好相反,觀看點映的觀眾對《私人訂制》的評價卻不高。據當時的報道稱,《私人訂制》被吐槽“遠遠低于預期”。《私人訂制》點映后的第二天,華誼兄弟股價跌停,機構資本大面積出逃,點映后的三個交易日,華誼兄弟市值蒸發約70億元。
此舉當時引發市場質疑,認為華誼兄弟屬于“選擇性披露”,“提前點映”屬于內幕信息,對于未參與點映的中小投資者有失公平。在機構大量拋售后,中小投資者甚至都還沒有看到《私人訂制》,為特殊人群準備的點映明顯有失公平原則。
“《私人定制》事件”后,中國多部電影上映,提前點映的方式也一直被廣泛運用。如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投資的《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都屬于近年來的影視爆款,也紛紛進行了點映,但是所針對的人群及點映的規模根據電影的宣發策略存在不同。
是否構成內幕信息仍有質疑
對于“提前點映”是否構成內幕信息,市場人士及法律界對此態度不一。
平安證券的一位分析師認為,上市公司均有自己的產品,將部分產品投放市場,等待市場檢驗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的點映行為認定為內幕交易,是否意味著其他上市公司在產品的適用環節都要進行信息公開呢?
但有市場人士指出,影視上市公司與一般的企業不同,電影是其主要產品,而且耗資巨大。電影也相當于公司的一個大型項目,項目的成敗關系到上市公司當年的業績,對于這樣的一個具有影響的項目泄露信息就是涉嫌內幕交易。
“點映是否為內幕信息一直都具有爭議”,北京市天岳律師事務所律師聶成濤認為,泄露內幕信息的目的應該是內幕交易。如果沒有內幕交易,很難認定為內幕信息。點映屬于半公開行為,不是票房最終決定因素,不一定直接影響股價。但從事實層面來看,中小投資者失去了公平,但是法律沒有界定,較為模糊,點映的行為規避了法律。
證券法對內幕信息進行了定義,“內幕信息是在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供求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內幕信息所具備的三大特質:一是該信息所在集體,內部運作人員所知悉的信息;二是該信息所在集體,尚未對外公開的信息;三是對于信息所在集體或行業具備商業價值的信息。
“非常難認定點映是否為內幕信息的原因在于,每個人對點映的感受不一樣,票房也并不是電影點映的觀眾能夠完全判斷的。比如,上市公司的并購、債務等信息,明顯能夠判斷對公司是否利空還是利好,這些就是直接認定為內幕信息。”中國證監會的一位法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與中國電影市場在電影上映前邀請投資人、投資機構的做法不同的是,西方國家電影制作公司在公開上映之前,也會邀請一些觀眾觀看影片。但在被邀請的觀眾中,不能有機構、基金經理之類的專業投資個人或團體。原標題:上市公司電影提前點映是否為內幕信息?
【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