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新疆共圓中國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光榮使命。作為一名醫療援疆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何曉軍,為新疆當地百姓健康盡職盡責,也收獲了少數民族兄弟們的稱贊。在醫療援疆這條艱辛的道路上,何曉軍認為收獲永遠勝于付出。
2017年2月,何曉軍醫生來到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醫院開展為期一年半的醫療援疆工作。這是全世界唯一一所以哈薩克醫為主的綜合性醫院,主要負責全地區哈薩克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醫療和衛生保健事業。據何曉軍醫生回憶,剛到這里時,醫院的醫療條件和技術水平都比較落后。特別是肛腸科,一切都是空白,沒有專業醫生和相應的醫療設備,藥局里甚至沒有肛腸病專用藥品。針對醫院現狀,何曉軍醫生從零起步,先后配備了一批肛腸專業設備,物色了幾名專業人員,通過講授肛腸科專業知識、進行手術示范、病例分析等方式,手把手地教授給當地醫生手術技巧和用藥規范,短時間內使醫院肛腸科走向正軌。當時醫院急缺肛腸科專用藥品,為了解決燃眉之急,何曉軍醫生自費購置了一大批肛腸科專用藥,并將這一情況匯報給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院立即無償贈送近萬元的專業藥品,免費發放給了當地患者。一年半時間,何曉軍醫生在哈薩克醫院開展肛腸手術近百例,積極為當地患者解除痛苦。
年近八旬的哈薩克牧民艾斯拜依大爺患肛瘺多年,一直出現肛門腫痛、流膿、瘙癢等癥狀,幾次手術后效果均不理想。當他聽說阿勒泰的哈薩克醫院來了位肛腸科的援疆醫生,于是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幾經輾轉找到了何曉軍。了解病情后,何醫生為患者做了詳細檢查,做出明確診斷。艾斯拜依大爺年事較高,又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病,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手術風險,防止術后復發和肛門失禁,何醫生認真制定了分次手術的治療方案,術中親自麻醉,采取小切口方法進行治療。經過分次手術后,困擾大爺多年的復雜性肛瘺得到了徹底治愈,同時完整保留了肛門功能。得到這樣的治療效果,老人躺在病床上緊緊地握住何曉軍醫生的手,說著感謝的話。雖然語言不通,但何醫生還是能夠從老人激動的眼神中感受到患者發自內心的坦誠。
阿勒泰地區屬于牧區,地域遼闊,大多數牧民常年生活在草原深處。由于交通不暢,出門看病極不方便。看病難、就醫難一直是困擾當地哈薩克牧民的難題。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的牧民,他們長期生活在馬背上在外放牧,居住和飲食條件非常艱苦。多鹽、少菜、辛辣、油膩的飲食習慣,使當地肛腸病患者比較普遍。然而牧民們的醫療衛生和健康保健意識比較差,習慣小病不看,大病拖延,能忍就忍,能拖就拖,不到非常嚴重的情況很少就醫,往往致使病情延誤。很多疾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導致最終喪失勞動能力,甚至致殘致畸。
為了能讓更多的肛腸病患者得到及時醫治,在工作之余,何曉軍醫生定期進行送醫下鄉,開展惠民巡回義診,走進牧民的氈房,針對牧民當中便秘、腸炎、痔瘡患者較多的情況,何曉軍每次下鄉都會攜帶一些熬制好的湯藥和配置好的丸藥,免費發放,受到牧民們的歡迎。同時,何曉軍還會隨身攜帶醫療宣傳手冊,每到一地都要科普一些預防疾病的常識,宣講合理的衛生飲食習慣,引導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對于一些需要手術的病人,何醫生會給他們創造前去手術的條件,解除患者后顧之憂。
談及援疆期間的工作經歷,何曉軍醫生謙虛地說,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了一些再平凡不過的事。一年半的時間里,在與哈薩克百姓的接觸中,何曉軍醫生感受到了民族間的互相尊重和相互包容,在促進民族大團結的事業上,何曉軍醫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龍江中醫人大愛無疆的民族情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