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始,人民攝影報推出了“攝影對話”欄目,邀請攝影名家、編輯、記者對在各個攝影領域中有成就、有創新、有思想、有代表性的攝影師、策展人、評論家進行對話。深入他們的內心,挖掘我們不曾熟悉的細節。
近期將系列推出對2018年度人民攝影"金鏡頭"新聞攝影作品評選獲獎者的特別采訪,本期是由人民攝影報記者鞏民與新聞人物類單幅銅獎獲得者劉關關的對話。
劉關關
中新社美國分社記者。獲得NPPA最佳新聞攝影比賽二等獎、“華賽”二等獎、安德烈?斯杰寧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三等獎、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中國新聞攝影年賽金獎,人民攝影“金鏡頭”金獎等。
《馬云為鄉村教師“開班會”》人民攝影"金鏡頭"(2018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新聞人物類單幅銅獎
2018年1月22日,馬云在海南三亞為鄉村教師“開班會”。當日,馬云、李連杰等與百名“馬云鄉村教師獎”獲獎老師在三亞“重回課堂”,早讀課、語文課、音樂課、大課間、美術課、論語課以及班會等內容讓現場嘉賓及教師重拾求學記憶。
記者:你的作品《馬云為鄉村教師“開班會”》獲得2018“金鏡頭”新聞人物類單幅銅獎。這樣的題材用肖像的形式來表達,你當時是如何考慮的?從畫面來看,馬云的個性特質被很好地表現出來,在現場你是如何做到的?
劉關關:2018年1月,我赴海南三亞采訪馬云鄉村教師計劃相關活動。馬云在為鄉村教師“開班會”的時候,我發現講臺的兩側是大面積的深色背景,并且有聚光燈從側面打向演講者。這些元素很適合肖像的拍攝,于是,我來到講臺側面,尋找合適的角度,等待有意味的瞬間。在深色背景的襯托下,逆光勾勒出的輪廓以及演講者的肢體語言,都更加生動地反映出其性格特征及當下的狀態。
《廣場舞》
2016年10月19日,北京遭遇重度霧霾,廣場舞愛好者在北京一處公園里跳舞。
記者:這幾年,你拍攝了《工人大學》《中國廣場舞》《粉絲王國》等契合當下熱點的題材,你在選擇這些題材時是如何考慮的?
劉關關:這三個題材,分別體現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群體的生存狀態。
《工人大學》體現的是青年打工者對自身出路的探索,以及在探索的過程中,現實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我拍攝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青年,他們的性格、經歷、觀點迥異,但是他們也有共同點:精力旺盛,對社會、對自己的未來,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會思考一些社會現象,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并依此去處理遇到的問題。他們的故事體現出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狀況以及鄉村青年的生存狀況。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引發讀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中國廣場舞》表現的是中國大媽的生存狀態。之所以拍攝這個選題,是因為我注意到,廣場舞絕對不是健身那么簡單,“廣場舞大媽”有著共同的心理特征及其群體性表達的訴求,這與她們共同經歷的獨特歷史時期有關。可以說,廣場舞就像中國的一個微縮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當下。在策劃這個選題的時候,我認為,因為其背后的歷史淵源,廣場舞吸引國際關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國的粉絲群體有著旁觀者難以理解的虔誠和瘋狂。我拍攝《粉絲王國》目的不是獵奇,不是讓觀眾看到他們的表象,而是想探尋如宗教般虔誠和瘋狂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粉絲文化主要興盛于亞洲,與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在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識”“個人主義”深入人心,相比較而言,在東方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則更多體現出“依附性格”,這為粉絲文化在亞洲興起提供了可能。最后,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大眾文化的發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明星制造”為粉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基礎。
《雪中站臺》
2017年2月21日,北京市民在雪夜等候公交車。
記者:拍攝這些題材有哪些困難?在影像與主題方面是如何把握的?
劉關關:這三個選題的時間跨度都是幾年,需要堅持,才能有比較高的完成度。在影像與主題方面,我始終堅持影像要為內容服務,不能過分炫技。
記者:你如何深入題材,并拍攝出自己的風格?
劉關關:對自己拍攝的選題,要有深入的了解。我對拍攝的長期專題,都會有比較充分的理論上的準備。知道一個話題的來龍去脈,背后的深層原因,才能更好地用鏡頭去表現。
《中國自閉癥少年》
2017年4月2日,幾位自閉癥少年在北京“水立方”準備參加公益游泳活動。《中國自閉癥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的自閉癥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其中,0-14歲的患兒可能超過200萬,但教育部門長期缺位導致這一群體難以融入普通學校。
記者:對拍攝專題和長期攝影項目有什么拍攝心得與影友分享?
劉關關:1 .重視地方性和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圖片專題的題材選擇。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一面,文化相對論的基本論點﹐就是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獨創性和充分的價值。
2 .從故事或現象中挖掘題材。有些選題有明確的起承轉合的故事,比如我拍攝的《窮孩子的棒球隊》《跳芭蕾的鄉村女孩》以及《工人大學》。還有一種圖片專題,記錄的是一種現象,《粉絲王國》和《中國廣場舞》圖片專題,針對的就是中國近些年出現的追星以及廣場舞現象。
3 .重視自身的東方審美。隨著受眾眼界的開闊,源自集體時代、具有濃厚宣傳意味的照片,越來越難以被接受。影像生產者應該運用國際化的視覺語言去拍攝、編輯圖片故事。但是,視覺語言的國際化,又不能全盤西化。在“洋為中用”的同時,中國攝影記者也不能丟掉自己的東方基因。隨著近些年對外交流的增多,中國攝影記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西方的新聞攝影作品,吸收西方新聞攝影的營養。但是,在震驚“新聞還可以這樣拍”之余,部分攝影師的攝影語言開始“全盤西化”,擯棄了原有的攝影理念,后果便是得不償失。每個人成長的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以及審美趣向,這種根植于骨血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是不能回避只能利用的。因為多年的思維定式,中國攝影記者往往更注重信息的傳遞而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表達。
《雅加達亞運會男子體操比賽》
2018年8月22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中國運動員孫煒在雅加達亞運會男子體操團體賽決賽中。
記者:你被認為拍得“太慢了”,是因為什么?
劉關關:通訊社主要以單幅新聞作品為主,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但是我的節奏比較慢,不愿意為了時效性去犧牲照片的質量。
記者:作為攝影記者,你怎么做到既要完成日常發稿,還要堅持自己的專題創作?
劉關關:日常發稿和專題創作并不矛盾。日常發稿是要首先完成的任務,我的專題往往都是慢活兒,所以,兩者完全可以兼顧。也要感謝我的單位中新社,給我充足的時間去拍攝專題。
《接受體檢的維吾爾族少女》
2017年6月12日,新疆伊犁,一位16歲的維吾爾族女孩在醫院接受來自東部發達地區公益醫療隊的檢查。在此之前,當地醫院懷疑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當日的檢查,打消了她的疑慮。
記者:你是如何與被攝對象溝通的?
劉關關:不管對方是誰,平視他。
記者:這些年的拍攝,對于攝影你有什么感悟?
劉關關:學習別人的長處是需要的,但是不要迷失了自我,拍照最終拍的還是自己。
記者:對自己今后的拍攝有什么期待?
劉關關:希望能夠繼續慢慢地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選題。
《跳芭蕾舞的鄉村女孩》
2018年6月13日,中國河北省保定市端村,10歲的珠珠(右一)跟著媽媽到村旁的田野里拍照留念。在離北京200公里以外的河北省保定市端村,有一個為當地女孩專門開設的周末芭蕾舞班。從2013年起,北京舞蹈學院的幾位教師每周日都會趕到這里,免費為孩子們教課。
《孤兒雜技團》
2017年7月26日,13歲的韓高攀(上)與12歲的隊友郭威在樹林里訓練力量。在中國河南省濮陽縣的一處郊區公園里,有一個以孤兒、貧困兒童、單親家庭子女組成的雜技團,雜技團的20多個孩子中,最大的17歲,最小的只有6歲。為了能有一技之長,他們不分寒暑,努力訓練。
刊發于人民攝影報2019年第28期·2版
編輯|趙 霏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