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非常火的話題“90后是不是消失在朋友圈”,此討論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引來了眾多90網友的討論。
“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朋友僅展示最近一個月的朋友圈”、“朋友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隱藏過去的朋友圈,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淡出朋友圈。
到底怎么回事呢?跟著皓添君一起來看看吧:
是什么讓90后消失在朋友圈?
導致少發甚至不發朋友圈的因素,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① 過度的表演成分
根據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個體或群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會傾向于呈現出自己的最佳形象。基于熟人關系建立起來,可進行多種形式展示的微信朋友圈,無疑成為自我展示的絕佳場所。
但如今過多的表演成分使得朋友圈中的形象逐漸失真,表演疲憊的用戶也在逐漸失去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形象維護的耐心與動力。
② 評論刷屏的擔憂
朋友圈中的互動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個體進行自我呈現與形象展示的重要渠道,主要以點贊與評論或兩者結合的形式為主。
與點贊相比,評論包含著更強的情感,且其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形式也更受人歡迎。好友間對已有內容的多次評論也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局面,但出于對評論刷屏的擔憂也使部分用戶從朋友圈中“隱退”。
③ 基于隱私的保護
在朋友圈發酵的“曬文化”景觀下,基于實名身份的互動往往會使我們的隱私信息過分暴露,讓人產生隱私焦慮。
既渴望分享又擔憂暴露的隱私悖論相互困擾著用戶,出于對隱私的保護,圖片打碼、文本信息模棱兩可等現象愈發常見,卻也引起了副作用:增加了經營朋友圈的時間成本,同時也導致解碼者對于文本信息進行不同形式的解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消失后的90后都去了哪里?
來看個有趣的數據。這是微博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增長近乎倒退之后的數據:
這是朋友圈和微博使用情況的比對數據:
其實大部分人應該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微博的流量越來越大,上面的數據對比也很明顯。
不知從何時起,真心實意的夸獎與認同在這個社會,仿佛是最難得到的獎賞,以至于大多數時候發圈都有這樣的“心路歷程”:
發一條朋友圈前,需要反復確認分組,有沒有遺漏的不能開放的微信好友;內容需要精挑細選,會不會過于暴露引起不必要的議論;配文需要反復斟酌,是不是顯得過于矯情產生誤會;圖片需要反復修,能不能讓朋友們一眼就看出重點。
如此來來回回的,干脆就不發了!
但微博顯然沒有這種煩惱,雖然也要精選照片,也要糾結配文,但可以洋洋灑灑的發出,不用手抖。甚至大部分時間想到什么就寫出來什么了。
最后導致微信好友的構成是:經常聯系的好朋友,有時會聯系的普通朋友,父母,親戚,同事,客戶,老板,各類不知道是誰但在朋友圈賣東西的人,以及壓根不知道是誰但是有微信的人。
微博好友的構成是:要好的朋友,陌生人。
漸漸地,微信成了一個及時社交的工具,而微博則更適合自由的個人表達空間。
或者說,微信是迫不得已的展示,而微博是迫不及待的展示。
———
其實呢,在這段“心路歷程”的背后,本質上還是因為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太在乎外界的聲音。
要知道,一個人的強大,是從做自己開始的。說了這么多,皓添君就是希望大家過好自己的生活,隨心、隨性就好!
一起共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