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某小學全班45人被打一事刷爆全網。
事情的原委是:該校四年級某班的家長聯名請求學校勸退一名學生。因該生從一年級開始就無故打同學,全班總共47名同學,除開他自己46人,有45人都被打過。
據同學反映,該生總是打人,如果有同學對他的欺負進行反抗,甚至告狀,他會追加報復。
有家長表示,自己兒子臉上、身上都曾被其抓傷,額頭也被他用圓珠筆戳出過一個小洞。有一名女同學的左眼還曾被他打至出血。
更令人意外的是,該校老師對這名打人的同學也束手無策。
上課時,這個同學會肆意走動搗亂,還會時不時跑到黑板前把老師正在寫的課程內容擦光,老師也表示,完全管不住他。
而當學校找到該生家長,他的父親居然說:“我的孩子平時很老實,膽子很小,打人的事情只是孩子間的磕磕碰碰”。
不少網友對此事表示出了憤慨。有網友說:“這樣的熊孩子還不勸退?”還有人表示,他的家長太自私了。
知乎上有個高贊評論說:地上降不住的妖精,都有一個天上的老子。
打人同學的父親正是這樣的存在。
那些“天上的老子”,不僅親手制造了“降不住的妖精”,還一步步把他們往罪惡的深淵里送。
1、
每一個肆無忌憚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溺愛無度的熊父母。
2016年,北京地鐵站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一位30歲的媽媽,帶著六七歲的孩子等地鐵,看到旁邊的女孩吃雞排,孩子也吵著要吃。媽媽對孩子說,想吃就去找姐姐要。
于是,孩子又去鬧媽媽,他媽媽竟小聲地惡意詆毀了女孩一句。
隨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地鐵快進站時,孩子突然沖到女孩身后一推,女孩差點摔下站臺,幸好旁邊有人反應快,一把將女孩拉了回來。女孩瞬間嚇哭了。
而熊孩子的母親看到后卻一聲不吭,若無其事地帶著孩子上了地鐵,連聲對不起都沒說。
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那么小的孩子,僅僅因為一個素不相識的路人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就用如此冷酷的方式進行報復。
試想,如果沒人及時拉住女孩,是否又將造成兩個家庭的悲劇?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熊孩子和殺人犯不過一個“熊家長”的距離。
2、
“天上老子”的縱容,最終都會由“妖精”買單
有人說:不怕沒教養的家長,就怕沒教養的家長教出沒教養的孩子,青出于藍勝于藍。
而那些“青出于藍”的熊孩子,因為父母的縱容,最終被推向了黑暗的深淵。
有網友分享:
自己停在小區內的車被某個熊孩子劃了,他找到孩子的父母理論,一開始,孩子的父母拒不承認。
理論無果,車主決定調取監控。
監控顯示,孩子確實劃了他的車,不僅如此,孩子還劃了相鄰的近十輛車。
談及賠償,孩子的父母表示,都是鄰居,就意思下算了。
雙方正交涉,其他車主聞訊趕來,紛紛找父母索賠,鬧得不可開交,只能報警解決。
最后,孩子父母賠償了所有車主的損失。
這件事后,再也沒人和熊孩子玩,父母無奈,帶著孩子搬離了小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為,都會反射到孩子身上,身為父母,不僅不以身作則,還一味縱容孩子的錯誤,只會讓他們在熊孩子的道路上越戰越勇,最終變成孤立無援的存在。
父母常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但家長是成人,也不懂事嗎?請別讓孩子為你的不懂事買單。
3、
孩子犯錯后,父母的處理方式藏著他的未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修正錯誤的過程,而父母如何教育,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那么,孩子犯錯后,怎樣才能有效規范孩子的言行呢?父母不妨試試這么做。
第一、家長不守規矩,終將由孩子來買單
有句話說得好:不守規矩的人,終會自食其果。而家長不守規矩,不僅害自己,更可能會廢了孩子。
后來,表姐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在學校經常順同學的鉛筆。
等上了大學,她愈發大膽,從洗發水,包包到鞋子,幾乎偷了個遍。終于東窗事發,她從此被貼上“小偷”的標簽,被迫退學了。
貪點小便宜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卻隱藏著一個人的品格。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按規矩辦事,終有一天,孩子將受到犯規帶來的懲罰!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第二、幫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不能判斷什么樣的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
網上有個視頻:
吃飯時,熊孩子將東西扔進火鍋,滾燙的油汁濺到旁人身上。于是,媽媽用筷子蘸了一下熱湯,也燙了下孩子,孩子被燙得哇哇大叫。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當孩子犯錯時,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讓孩子意識到這個世界除了“我”以外,還有他人需要我的關心。
同理心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父母需要不斷刺激孩子去了解與關懷他們身邊的人和事,才能讓他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第三、及時教育,獎懲結合
兒子惡作劇,將鄰居的新自行車弄到完全報廢。鄰居因此找上門。
面對兒子犯的錯,媽媽沒有當著鄰居的面訓斥兒子,而是讓他道歉,然后實施了如下懲罰:
1、用他的零花錢支付修車損失;
2、禁足兩周,期間他必須每天完成五件家務,做不好,重做;做得特別好,提前結束“懲罰”。
媽媽說,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兒子以后再做類似事情前三思,這么做會帶來什么后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
對犯錯的孩子,尤其如此。
有修養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懂得如何將“懲罰”與“后果”聯系起來實施懲罰手段,讓孩子認識修正錯誤的同時,理解自己應負的責任。
4、
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有教養的孩子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孩子出生時本是一張白紙,
在上面書寫善良,你便會收獲善良;
在上面書寫蠻橫,你得到的只能是暴力的熊孩子。
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教養里。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及孩子有教養。
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有教養的孩子,這不是推測,是結論。
聰明的父母會懂得:給孩子好的教養,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王爾德說:“有文化教養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好的含義。”
● END ●
戳原文,更有料!
喜歡就點“在看”讓更多人知道?
責任編輯: